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纪录片突破了宣教作品一统天下的思维理念,从横向不断拓展了其差异化的属性。《动物世界》正是在这个时机中开播并一直发展到现在,并且取得一定成功。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客观记录社会生活的变化,尽可能地还原事物原貌,具有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正式拉开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序幕.50多年的风风雨雨走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笔者将对这四个时期的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对每个时期的具体状况做出详细分析,试着勾勒出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纪录片数量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纪录片,如风光文化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等;政治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着强烈政论色彩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祖国不会忘记》.《中华之剑》.《中  相似文献   

4.
邵大伟 《新闻窗》2010,(1):62-63
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种类 电视综艺节目又叫电视综合文艺节目,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前期,以主题性表演的综艺节目为主;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期至今,以游戏类综艺节目为主。由此.我们可以把综艺节目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5.
视野     
《视听界》1999,(5)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描述1999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登胡智锋文,描述了10年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他认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本体建设有五个标志性阶段: 一、电视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90年代初推出,标志了中国电视“纪实”的开始。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出现,使电视“纪实”达到了它的高潮。电视的“纪实”一时间成为电视业内外竞相标榜、推祟的时尚,甚  相似文献   

6.
刘金晶 《今传媒》2014,(7):91-92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指一种以音乐为表现内容,以歌唱为表达方式,以电视为传播载体,以比赛为竞争手段,进行选拔优秀音乐人才的节目类型。从1984年的第一届《青歌赛》到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纵观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历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两个阶段"即重"选"和重"秀"阶段。"四个时期"即雏形期、发展期、瓶颈期、复苏期,其贯穿在"两个阶段"之中。  相似文献   

7.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档案》,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的热播入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相似文献   

10.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12,(8):4-5
编者按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拔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青青 《声屏世界》2009,(12):34-35
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从制作初期以政治为导向的新闻记录,到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再到90年代,把视角对准老百姓,开始了平民化的记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①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成为记录社会变迁、审视中国现实生活的窗口,彰显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16.
国内电视纪录片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探索和发展, 眼下已成为衡量电视台和独立制片人采编实力的标尺。《姐妹》、《房东蒋先生》等一些突破传统专题片“教化”模式, 把触角伸向平民层,以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纪录片在各家电视台的竞相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从而使纪录片一跃成了电视领域中一方极具个性品位的天地。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包装的整体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非诚勿扰》的热播,引发了近期电视相亲节目的一次热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红娘》、90年代初的《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的《玫瑰之约》,再到今天的《非诚勿扰》,中国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自身创造,还是模仿者,节目的形式、诉求、反响都有着显著变化。本文试图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节目作对比、梳理,分析电视相亲节目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89—2009年,电视纪录片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片运动,而其中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创作是引领这一潮流的一面旗帜。本论文通过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转型的分析研究,剖析了这一时期纪录片美学形态及其特征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其理论依托及其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并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纪录片美学形态及特征为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创办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法制栏目《法律与道德》,揭开了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序幕。1999年,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创办为标志,中国电视法制类节目在经历了开创期和发展期以后,进入到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电视法制栏目的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其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视批评报道随着70年代末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掀开历史性的一页。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电视批评报道的起步阶段。1979年8月29日,第一条批评报道《北京有单位乱堆物品破坏首都市容卫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年9月1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王府井百货大楼停车场见闻》,以较为含蓄的方式批评某些国家干部的用车特权,在当时社会反特权的声浪中引起强烈反响。电视批评报道由此开始。电视批评报道的初步发展。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7号文件,对批评报道在内容、数量、分量等方面子以总结和限定。此后,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