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晗 《新闻世界》2004,(12):70-70
为了适应市场,《巢湖日报》副刊推出一个新的专刊——《乡土》。报社领导决定让我来担任《乡土》版编辑,我也很乐意来做这件事。《乡土》版纯粹是巢湖土特产.完全围绕着巢湖做章。办这个版,对于我来说既是考验,也是锻炼。经过一番组织策划.一个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版块——“乡土”从今年一月起与广大读见面了。  相似文献   

2.
十、编辑部一度曾经准备停办专刊。毛泽东说,他看《光明日报》就是看这些专刊,专刊应该继续办下去,不要停刊。 在专刊问题上我们有过失误,是经毛泽东同志指点才得以迅速纠正的。开头几年,这些专刊学院气氛比较浓,有些读者不满意,报社编辑部未能及时协同这些专刊的编委会研究改进。到了1958年,“大跃进”一来,全国上下热气腾腾,报社来稿猛增,版面紧张,报社内外都有停办专刊的意见。当时,我到报社不久,对有关情况不甚了了,对此问题也未慎重考虑,认真研究,加以受到当时学术研究中“左”倾思潮影响,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党委机关报在探索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相继兴办了都市服务类专刊专版。这些专刊专版的编辑记者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遭遇:当他们付出了比办机关报本身要多出几倍的努力,费尽心血策划、采写、编辑,终于制造出自己认为“不错”的产品时,却往往被市场冷眼。但却又常常有他们自己认为不尽如意的报纸,在市场上又出奇的“火”。这种“反常”现象不能不引起报人们思考。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对都市服务类报纸和机关报的这类专刊专版进行了一些市场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其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在报界老生常谈的问题——报纸的市场定位问…  相似文献   

4.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5.
《潮州日报》的《社会与家庭》专刊创设于1999年10月,至今已出了360多期。该专刊在报社的历次“您最喜欢的版面”读者问卷调查中都有很高的“人气指数”,被誉为本报的品牌专版。身为该专刊责编,我拟谈一谈办好该专刊的体会,希望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回顾,对地市党报如何办好专版专刊作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2004年7月份,我大学毕业,进入报社工作。这两年时间里,我先后在《嘉兴日报》新闻中心、专刊中心和《南湖晚报》成长周刊部、嘉周刊部担任记者、编辑,现在是嘉周刊部的执行主任。两年中,我在报社这个大团体中扮演的角色较多。转换也比较快,因此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7.
“指南报”1997年5月开办《比》专刊,到现在一周出两期。综合各方面的反应:多数读者欢迎《比》,专刊受到业内同仁的好评。笔者将一年多来主持《比》刊的一些想法付诸文字,和大家商榷,目的在求得专刊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好专刊源干成功的策划 兄弟报纸的编辑问我:你们怎么会想到搞《比》这个独树一帜的专刊?1993年创刊的《市场指南报》,有个《价比三家》小栏目,用表格形式,比较日用品的价差。该栏目以帮读者省钱“为己任”,可惜无专人负责,时断时续。1997年5月上旬,从上海考察归来的陈永和副总编提出:创办名为《比》的专刊,  相似文献   

8.
报社工作的中心是办好报纸杨尚德1986年3月,我和范敬直同志调人经济日报,当时工作千头万绪、内部意见纷纷,究竟从哪里入手?第一次召开报社职工大会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口号:“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因为报社的中必任务是办好报纸,只有把大家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  相似文献   

9.
报纸专刊部一般记者很少,有的报社专刊版没有记者,只有编辑。因此,稿件主要靠业余作者提供。一日通讯员来稿少了,好稿少了,专刊版就难办了。 专刊编辑总不能顺其自然,“潮涨吃鲜,潮落点盐”吧!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办好专刊,保证和稳定专刊的质量,专刊部就必须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专版专栏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0.
常听编辑老师们经常谈到报社时下常常缺稿、闹稿荒的问题,不少编辑还希望我们多向他们投稿。当时我听了以后心里直打如意算盘:“我的乖乖,这可是个大好事,平时在部队上一个稿可难了,这次到了报社,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得上它一批稿。”结果情况并不如我愿——初入编辑部,稿件连连被毙授课阶段结束后,我被分到军事部训练组实习,一心想多上几个稿的我,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写出了《牛粪挑子该不该撂?》、《好战士舍己救人受称赞》两篇“得意之作”。稿件出手后,我将它送给了正在政工部当编辑的李兵正记者,因为他是海南记者站的…  相似文献   

11.
编辑敢于“三放弃”王育英1978年我从报社调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当时的一位老编辑告诫我,你到出版社想要安心干下去,就得下定决心敢于三放弃。一放弃著书立说,二放弃成名成家,三放弃出头露面。我说您别吓唬我。他笑了,你不相信?那就走着瞧吧!近20年的时间转眼...  相似文献   

12.
欣慰的盘点     
报社即将迁入新型智能化办公大厦,据说不会再像老办公室有这么多橱子、柜子了,我下决心趁此好好清理一下我这满满一橱子的宝贝“家当”——存报,好轻轻松松乔迁“新居”。整整两天的劳累过后,望着那厚厚的三大本装订成册的300多期报纸,心里竟涌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呀,转眼与报纸已结缘9年,不觉间我也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春少女步入了而立之年,由过去被人叫做“小编辑”而今却常被称做“大编辑”了。时间在变,年龄在变,称谓也在变,而我对报纸、对编辑这份工作的感情也在变,那就是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离不开了!我9年的报纸从业经历中,做专刊责任编辑竟占了整整6年。翻着6年来精心编辑的这300多期版面,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幕幕版面内外的故事。至今我特别珍藏的1张报纸,就是  相似文献   

13.
茅廉涛现任文汇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1969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任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广播站编辑、《南京日报》评论组副组长,1981年受《南京日报》编委会之命创办《周末》报并任主编。1983年调文汇报社工作,历任理论部编辑、“论苑”专刊主编、总编办公室主任、国内部主任、总编辑助理、编委,1993年起任文汇报党委委员、副总编辑。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4.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15.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6.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17.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18.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19.
“太阳”在我心中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王瑞明4年前的一天,我在区报社编辑副刊,收到本区卫校一个女孩寄给我的信,信上说他们班有个叫彭陆军的男生家里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于是我与该校王永寿枝长一道去金堂县彭家采访。当时接连下了几天暴雨,山路泥泞,我们...  相似文献   

20.
邢景文 《青年记者》2004,(10):34-36
我从1964年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到1994年离休,在报社整整度过了30个春秋。30年中,我从一个不懂报纸业务的门外汉,逐步成为一个熟悉报纸业务的编辑,之后又当了编辑科长、报社副总编辑,最终当了社长。不仪把自己最好的时光和年华献给了报社,而且与报社结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如今,我已年逾七旬,回顾儿十年走过的历程,真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这里,我只想从报纸的宣传和人才培养方面,谈点我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