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  相似文献   

2.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中运用多向性思考方式已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多向性思考方式,即不固守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审视事物,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并且根据采访的需要,能够灵活变通。因此,在采访中运用多向性思考方式,具有很大的效益,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采访的初始阶段,实施多向思考有助于拓开思维空间,孕育、产生多种构想,并从中筛选、或组合出一种最佳的采访方案。在进行采访构思时,以预定的采访目标为中心,从正反、前后、左右、主次、因果、横向、纵向、现  相似文献   

4.
记者要时刻想着抓问题,这不仅是为了写好稿的需要,也是记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记者,仅仅收集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挖掘出它的思想,这个挖掘的过程,我个人理解,就是“抓问题”。它也是寻找新闻主题思想的过程。抓问题是一个认真的思考过程,常常是采访前就开始了,在采访中,甚至写稿时还不停地琢磨。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常常由于事情本身的发展变化、了解的事实更多、更透彻,更全面,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所选择的新闻角度也随之变化,表现出的新闻价值也增大了。我在采访中有这么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新闻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从来没有发现不了的新闻,只是没掌握发现新闻的方法和思路。如果说发现是看到前人没有看到过的事物、找到前人没有找到过的事物,那么,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因此,我认为影响发现新闻有五大要素:●系统思考与细节观察。系统思考与细节观察,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又见树木又见森林。观察是记者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的最常用的武器。发现新闻能力减弱则是观察意识的淡漠,尤其是处理不好系统思考和细节观察的关系。在采访…  相似文献   

6.
记者采访往往会得到很多素材,如何使得到的素材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至于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我觉得除了记者身入现场,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素材之外,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素材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7.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是为采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观点而展开的。记者采访总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使采访成功,就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提问的艺术。一、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提问宜具体、明确。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提问时应该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提出。具体问题解决了,大的、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1991年初,我同市电台一位记者到南山矿区采访。见到厂长李文桐劈头便问:“李厂长,您对你们厂的改革有何看法?”李厂长笑着说:“这么大的问题,我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采访中现场观察指的是洞察新闻形象的发展规律,获取新闻素材与现场感受,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是感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深入采访就是从上到下、由外到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大范围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现场观察与深入采访是对事物、人物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实践中是一并运用的。观察在细,采访求深。  相似文献   

9.
横向思维,就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截取与报道对象所在的位置的某一横断面,考察、研究同类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状况,在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和它的本质的思维方式。记者将思考对象从水平方向上,依照其各个相关部分和特征进行思考,以确定新闻价值和采写方法。一、横向思维在新闻实践的运用1、要从事物的接近点入手,注意可比性。比如山区有山区的特点,工人有工人的特点,横向思维就要注意从同类的观念出发,从接近性出发,才能挖出事物的真实本质。1985年,新华社记者周原采写广东珠海市白藤湖联合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钟华生,就是从事物的相似点出发,进行横向思维的。他首先采访了大江南北若干农民企业家,对他们的经营思想、经营风格等有一般的了解。最后他来到白藤湖,并把一路采访过的企业家同钟华生做了比  相似文献   

10.
激情与状态掐指一算,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了。这些年里,我也采写过一些典型单位和个人,但说句心里话,像采写张子祥这样激动和亢奋,我还是第一遭。1月14日,我对张子祥进行补充采访之后,在返回沈阳的火车上,记下了这样一篇日记: 卧不安寝、食不甘味、心跳加速。这是我采访张子祥之后的“反应”。采访越精细、思考越深入,这种反应也越加强烈。  相似文献   

11.
在1988至1991年的这一段日子里,我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七五”期间的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黄河流域经济资源开发。靠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和两条腿,我曾四次到达黄河流域,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的实地采访和综合考察。这种考察活动比起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即时采访来,确实更能够发现生活的本质,更能够锻炼自己的宏观理论思维,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四访黄河,从青海一直走到山东。前后行程万余  相似文献   

12.
捕捉亮点     
我在西藏工作了15年,其间12年的记者生活,使我对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感触颇深。在这里,仅谈一些我的采访感受和体会。 以小见大,寻找采访新角度 前些年,我在日喀则报社当记者。1989年秋天.在扎什伦布寺采访。当时,正是国际上反华势力诋毁共产党在西藏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时候,扎什伦布寺是一座爱国寺庙,历史上曾为反帝爱国做出过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寺庙还开展了多种经营,成立刚坚发展总公司,喇嘛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择这一典型,无疑是有说服力的。在采访中,我的脑子里总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从新的角度,用铁的事实去说明喇嘛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每天忙着采访、打字、剪贴材料。在这样的工作之余,我偶尔会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产生种种感悟和遐思。如果这种不成熟的断想能给我的同行多一个批评和思考的机会,我也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4.
在重庆新闻界和重庆的区县、乡镇,人们都说我是研究、采写“三农”问题的“专家”。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褒奖,我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还只是一些皮毛的东西。做记者这些年来,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一个记者如果不在重点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就难以写出属于自己、打动读者、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东西来。这里说的思想来自于对社会现象和所采访的素材进行分析、思考、研究。1997年7月,我到重庆市黔江山区的工农乡,采访一个遭受特大山洪灾害的山村。灾民告诉我,10多年前,他们村周围是成片的森林,山清水秀,自从种植烤烟后,由于烤烟需要用火烘烤,山…  相似文献   

15.
航拍是我记者生涯里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采访活动,我珍惜这种感觉.从空中鸟瞰大地,会发现很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高度,便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赵德润 《新闻三昧》2006,(1):112-112
航拍是我记生涯里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采访活动,我珍惜这种感觉。从空中鸟瞰大地,会发现很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高度,便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闻工作者,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其它,深入采访、认真挖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采访《勇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这篇录音通讯时,体会很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入实际,寻找事物发展的根源和条件 去年,我们下乡采访在和群众闲聊时,其中有一个人谈到“命运”二字。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  相似文献   

18.
高峰 《新闻三昧》2008,(8):24-25
采访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千差万别。很多采访线索是在采访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出来的,这就需要采访者能够准确地思考、判断,把握住新闻外延,挖掘出隐性新闻。所谓隐性新闻是相对于较为直观,容易被采访、发现的显性新闻而言,它是不太直观地藏于事物之林或埋于事物深处的新闻。要知道,任何人都想到、看到的表面新闻往往不是高质量的新闻,而少数人才能想到的深层次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对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具有敏感性,而且还要注重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提升对新闻事件的透视力和观察力等素养,做到在纷繁的事物中捕捉有价值的素材,从而写出独具特色的深层次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需要听、看、问、想、写一齐进行,耳、眼、口、脑、手一齐并用。实践中我体会到:“你说我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采访方法,留心观察有文章。在采访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一连几天都“跑”不到新闻,而在另一些场合,往往无意中能“捡”到新闻。这就需要采写者时时当有心人,对周围事物随时留心观察。 1985年8月底的一天,我从南通港务局狼山港作业区采访返回途中,行至长江大堤与姚港路连接处,发现一种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