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图书馆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读者需要图书馆,图书馆需要读者。”许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都存在良好的关系。飞机送书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域辽阔,陆上交通不便。该州图书馆在边远地区设置了图书邮借处。读者只要填写一张申请单,邮借处就会配好一组图书资料,装箱寄出。借书的费用只需付将书寄还的邮费。催书妙计加拿大卡尔加里市一家公共图书馆,不久前为了敦促“健忘”的读者尽快还书,宣布不仅“特赦”所有的债户(即长期不还书而受罚款处分的读者),而且给归还借阅  相似文献   

2.
日本虽然年出版7.5万种图书,却还不能说出版物应有尽有.比如发生了SARS病毒和阿富汗狂犬病问题时,出版界就猛出这方面的图书,《哈利·波特》、《富爸爸穷爸爸》好卖,大家又一窝蜂地抢着出这些赚钱的内容.但出版不应该仅是为多数读者服务,也要随时为少数读者着想,才更有意义.印在纸介质上阅读的便利性就有了能够长期保存图书的图书馆系统.然而,图书馆里没有(各种层次的少数人群)读者想看的书,于是,电子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谭际源 《图书馆》1992,(6):66-66
笔者在图书馆工作近十年,感到公共图书馆有一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即部分持有惜书证的读者不按期还书或借书不还,在文学和综合外借处尤为显著,致使图书馆文献资料不能顺利在读者中流通:这些读者中有的因客观上的原因无法归还,有的则是原工作调动、参军,出国或离退职而将书带走。还有的读者借了工具书长期占用不还,最后干脆来个“舍”证“保”书。  相似文献   

4.
<正> 我校图书馆的社会科学类图书,特别是文艺书的流通率比较低,有些读者借书长期不还.前不久我们在清理借书卡片时,发现有的图书是1959年借出去的,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归还;有的领导干部就不按期还书;有些读者借去的图书并非一直在使用,而是放在家里,成为私有财产.图书遗失后又不愿意按规定赔款.  相似文献   

5.
当读者丢失图书馆的书刊,又无法以书赔偿时,往往对加几倍赔偿不理解,有的还因此而吵闹。所以有必要将原因向读者讲明。一、图书馆采购书刊,必须经过登录。编目等多道工序后才能供读者利用。这一过程需要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及花去多少费用。同时,书刊丢失后,图书馆还必须办理注销手  相似文献   

6.
我一向重视日记、证件等史料,在不同肘间阶段留下的物件,凡我认为有保留价值的都会留下保存。 看到一张从前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积极分子证件,使我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生活中的“朋友”。 在我读小学的的候,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了我生活中的“朋友”,它是我的第二学校,从四年级起它刚建立,我就成了它的第一批读者。当时每个班级还只有一个名额呢!成为读者后,我还帮助做过义务服务员。图书馆将我们这些人组织为“读者积极分子”小组,还发下了证件,常常组织活动。活动内容有编排刊有“读后感”的墙报,与作家开座谈会等等。记得参加了一些与作家的座谈,话题围绕《十万个为什么》,《挡不住的洪流》以及当的的热门书《红岩》等等。  相似文献   

7.
一、根据农业科研季节性强的特点,开展读者工作。我省无霜期短,农业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季节性的限制。一般来说,入冬以后.读者剧增,由于藏书量少,复本不多,有些常用的或参考价值较大的书往往拒借率高,不能满足读者要求;而布谷鸟一叫,大家都拥上试验田,顾不上到图书馆来,就是参考价值最大最新的书也免不了受到冷遇。我们把借阅的规章制度做了调整,采取一些积极灵活的做法。如把农闲时的借期缩短,有利于图书的周转,降低图书拒借率。为改变农忙时好书无人问津的局面,我们还采取了“为书找人”和图书馆送书上门的办法满足了科研人员要求。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图书馆工作,在我们国家里应该说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我觉得应该和大家一块为加强图书馆事业做些工作,因为现在迫切需要图书馆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我们图书馆在四个现代化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应该做的工作,实在是很多很多。图书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的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很大程度上是靠书。人类的经验如果写成了书,那经验就变成文化了。转成文化以后,才能传下去,才能够推广。这是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一次讲话里讲的。现在我们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许多工作,都积累了许多经验。我们有不少的干部,他们的知识是怎么长进的?主要是在自己工作里摸到一些经验。通过开会、听意见、看简报,  相似文献   

9.
一看题目 ,就知道是一篇关于图书的文章。有书 ,就得有存放的地方 ,小的叫书房、书斋 ,大的叫馆、阁。还有私人藏书、国家藏书。国家藏书 ,有书 ,有馆 ,还得有人管。管理藏书的人 ,古代叫吏 ,现在叫馆员。此三者 ,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图书是图书馆的基础 ,藏书的质量和数量是图书馆价值高低的标志 ,一个没有书的馆就不能叫图书馆。与此同理 ,馆舍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必备条件 ,没有馆舍 ,就如人没有衣穿 ,就没办法开展工作。有书 ,有馆 ,还得有人管理 ,这样 ,图书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对于这些常识问题 ,也有赘述的必要。图书 ,对于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0.
图书外借过期不还的现象在各种类型图书馆都有。如何减少这种现象,是读者工作中值得探述的问题。读者借书过期不还,有哪些原因,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图书馆怎样对待这一问题,又如何来减少这种现象?初步分析如下。1、读者为什么过期不还书?其原因及心理状态大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远离尘嚣,坐拥书城,也就有了一份精神上的满足;穿行在一排排书架之间,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话,浏览那些五彩纷呈的书刊和报纸,自己仿佛成了这个世界的富翁,虽然囊空如洗,但是脑中似有万千思绪奔涌。 一生庆幸,我成了人类知识宝库的管理者;任重道远,我不仅要为读者找书,更要为书找读者。如果知识是大海,读者是小舟,我要做他们的导航员,送去我的文化关怀。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长期订阅的一套人大复印资料成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有朋自远方来,急需撰写学位论文,我总是淡淡一句:“别急,让我找找人大复印资料。”咨询总能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一本200余页的书,有1/3的书页被人撕毁,很多纸屑还夹杂在书中——这本名存实亡的图书,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被人为损坏的众多残破图书之一。最近,该图书馆举办书香佳苑"残书"展,6张近两米长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被人为损坏的图书,以呼吁读者爱护图书。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应改变原有管理规章制度中不利于读者的规定。创新服务模式.让读者平等地获取所需文献,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只要图书馆真正做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工作,就能形成社会对图书馆的信赖,从社会的信赖引起社会的重视,从社会的重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形势的推动下,我校图书馆从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起实行了弹性工作制。指导思想是:任务不减、人员不增、质量不降、时间延长、效益提高、方便读者。我校现有学生八千多人,加上教职工已超过万人。可是校图书馆空间有限,条件又差,距教学楼远,又有一马路相隔,同时我馆对读者开放借阅的时间又是学校统一的作息时间。这样,大多数读者借还图书只能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来馆办理,因此就形成读者群集中,借还书排长队,前台工作人员接应不暇,书库内读者查找图书出现拥挤的混乱局面。再者,由于我们开架书的类目较多,数量大,共七万多册,吸引了全校绝大多数读者来开架借书处借书,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中有一些读者从未在图书馆借过书,个中一定存在着原因。笔者在毕业生办离校手续之际,对其中从未在图书馆借过书的读者作了一次书面调查,经统计分析,了解了这些读者不借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编目工作上一般都认为除各种目录卡片外,一张书卡和一个书袋是不可少的,甚至还有用两张书卡的。他们的理由是,如果有书卡,读者在借书时只签一个名便可把书借走,对读者是很便的。但是据了解,图书馆所藏解放以前出版的书有90%不流通,解放以后出版的书几乎有20%左右不流通或不常流通。为每一本书都制书卡和书袋,结果并无用处,这足很大的浪费。同时,有些图书资料页数很少或只是单张,如制书卡和书袋还容易损坏书籍。因此,有的图书馆就把书卡、书袋取消了,可  相似文献   

17.
好像并不是很久之前,明儿还常要我开车带他去市立图书馆,找些比较冷僻的书查资料;现在他交报告只须坐在电脑前一"上"一"下"--上网、下载,就大功告成了.至于我的丈夫,更是早就免去了进图书馆的麻烦(当然,找不到人的时候,他也就不能用"上图书馆查资料去了"作为藉口).自从有了"网路"这样东西,在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电脑似乎就成了他们父子俩的虚拟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纽约皇后区法拉盛是新移民聚集的地方,这里三分之一的居民来自其它国家。法拉盛图书馆分馆于199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取代了缅街上那个只有很小门面的临时图书馆。临时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排队借书还书的读者有时不得不站在大街上。新图书馆前如今也常常坐满了人,但不再是因为馆内空间有限。读者在这里充分享受一个知识殿堂提供的文化气氛,感受图书馆的美好环境。图书馆位于缅街与凯辛那大街路曰,是一幢造型优美的建筑,就连门前的台阶也是精致的艺术品。花岗岩砌成的台阶上用不同的文字刻着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表现人们不畏…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末日     
《出版经济》2021,(4):6-8
"为什么现在还要盖图书馆去摆书呢?"最近在一场图书馆大会,有一年轻的未来学家含笑问了这问题. 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空间去收藏无以计数的纸本印刷品呢?这些简简单单就可以贮存在一片小之又小、历久弥坚的芯片里了.硬是要读者出门走远路到图书馆,先是要等,看看要的书在不在,要是在就还要自己扛回家,借阅期限还不长,何必呢?有成千上...  相似文献   

20.
肖鹏 《图书馆论坛》2022,(12):16-17
<正>2022年9月中旬,读者任梦与深圳“图书馆之城”双向奔赴的故事[1]迅速传播,成为近年来又一个彰显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案例,在图书馆圈内外引发了热烈反响。这是一个关于“还书”的故事,涉及“图书借还”这一图书馆最普遍被社会大众所了解的基本功能。读者任梦即将离开深圳,却因疫情的缘故无法正常还书,便和图书馆员取得联系,最终成功还书——简单如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