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3.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钱穆众所周知,《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孔子及其子弟的言行录,篇幅不长,内容却很广泛,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它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以智为表,以和为道,极高明而道中庸,智圆经方,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5.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典范。《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分殊于语录体和文论体。经文本体吁求注释体制有所适别:朱熹以集注体式适用于《语论》、《孟子》;以章句体式适用于《大学》、《中庸》,适别性的诠释书体与特定经典文体结合,生成了理学时代的经学巨著。朱熹的经学实践.促进了儒家经典文本从汉代《五经》合奠、唐代《五经正义》向宋代《四书章旬集注》的里程碑式进步,开新了经文本体与注释体制关系契接与疏通的时代学风。朱熹经学实践开新的层面主要是:兼顾经注传统与现实创新,章旬集注体式分别适用经典文体,经典义理与人生日用亲和相切。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修身思想把个人的修身作为改造社会的基点,目的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培养政治人才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其内容是压制个性的纲常礼教,方法上虽然有时也提出伦理实践,但本质上是一种关门读书、闭门思过的修身养性方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周恩来,继承了儒家修身思想这一文化现象,极其注重自身修养。他从早期的“觉悟”和“革心”、革新”主张到后来“自我改造”思想的形成,实现了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超越。一周恩来从小就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奉天和天津读书时开始接触新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以欧洲天主教士独有的视角解读了儒学。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哲学流派并非宗教,在道德哲学层面与天主教义没有冲突。他用先儒经典中有关"天"的模糊概念"上帝"、"天帝"来诠释天主教的Dio一词,并将其译为"天主"。在利玛窦晚年撰写的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中,他引用《四书》、《五经》,成功地证明了天主教的两个重要学说:灵魂不灭说和天堂地狱说。  相似文献   

8.
秦末汉初的百余年间,儒学发展从湮没到复兴,并逐渐走向经典中的权威地位。汉初儒学与政治的日益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兴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及后代帝王幼年的儒学教育,使帝王们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成为可能。《汉书》、《后汉书》记载了多位帝王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其中引用数量最多的是《诗经》,引诗的目的和作用也有多种。由此可见《诗经》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经典化脉络。  相似文献   

9.
儒学在唐代思想界具有重要地位。儒学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同时催生了《五经正义》的编撰。从编撰的学术背景和政治背景、主编的学术魅力以及总体编选理念等考察,《五经正义》追求统一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0.
儒家强调和重视道德,论往往也就从道德直推政治,以致儒学中政治的自性不显。但通过对《论语》本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在原始儒家孔子那里,道德与政治是有各自的分位区别与独立性的,并非以伦理代政治。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及其元典儒学、董仲舒儒学和宋明儒学在发展流变中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剖析,阐明儒家伦理实际是一个多元的理论结构、儒家伦理从未被“用世”至被“用世”,其结构中五个层面在性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在动态中发生变化,儒家伦理的理论形态逐渐完备,元典儒学的真精神却被扭曲、变异,导致精华与糟粕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洞悉它的理论结构便于辨明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进而可以为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确立某一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13.
《大学》一文是关于儒家思想的体系性著述,是西汉儒家对先秦儒学思想的总结、概括,其提出的"八条目"以心物、心身、群己关系贯通人生、社会政治,"物有本末"的家庭本位的等级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及其相应的道德情感构成其价值前提.《大学》的"八条目"把儒学由讨论实质性的伦理政治秩序及其相应的道德情感转向探索对这一价值前提的认同,但这一修养论倾向的真正实现是在宋明新儒学,这同时也标志着儒学在实质性思想层面生命力的衰颓.  相似文献   

14.
汉唐儒家以治“六经”为主,宋代儒家却多治“四书”,唐宋间存在着“四书”升格的趋向。中唐时,韩愈创儒学道统之说,以孔孟为正宗。皮日休承其说而复推之。李翱著《复性书》三篇,启后世儒者畅谈心性的旨趣。北宋初年,当政者以实际行动来推广“四书”。北宋中叶,荆公新学虽以《三经新义》为本,但扬《论》、《孟》之意颇浓;张载关学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二程洛学明确将“四书”并行推举。南宋朱熹将“四书”并行出版,意味着“四书”升格运动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15.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神圣准则和重要依据,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满人,亦非常重视学习儒学经典及广用儒臣.上至皇室诸王,下至八旗生员,经学专才辈出,撰有多部经学论著.涉猎范围遍及《五经》《四书》等,而尤以对易学的广研精索及理学的体察践求为著.满人对经学的崇尚与翻译引致小学的昌大繁盛,其中对满文的辨析考释又让他们尤为热衷.学风上趋兼采,重实证,则颇现朴学思潮之波及.  相似文献   

16.
石渠阁会议是西汉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政治的主体是此次会议的政治背景,统一“五经同异”是石渠阁会议的直接目的。石渠阁会议之后,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谷梁春秋》取得了与《公羊春秋》并重的学术地位。因此,石渠阁会议不仅极大地扩大和加强了儒家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量,也极大地提高了经学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与“五经”在其精神内蕴及义理上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主要探讨《孟子》对《诗经》的引用及继承,并截取几个概念如礼、乐、知言、巧言等加以挖掘与阐释,从而明晰孟子及儒家“与民同乐”“推己及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等处世原则与社会理想,以期更深入把握儒家智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悠久。自汉武帝之后到清朝末年兴办学堂之前,童子教材,多以儒家四书、五经内容为主导,在宋代出现了《三字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倡导儒学复兴运动时写下了著名的《原道》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与佛、道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他的“道”和道统说,立异于佛、道而言的,但却有着广泛的针对性。在当时,不仅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唐封建社会的政治和人们的思  相似文献   

20.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为"四书"。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时为《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这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