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宁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62+6-162,6
恭维语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这一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引起了各国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对男女在恭维反应策略使用上所体现的性别差异特点进行探究,并找出某些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张丽梅  张晶 《内江科技》2007,28(12):74-75
正确理解对方的有声语言并不一定意味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身势语、体触语、面部表情等等。而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如身势语、体触语,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几种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比较频繁的非言语行为,比较不同国家的异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恭维语的使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中英两国人民的语言文化交流中,恭维语是时常使用的最为普遍的语言之一。但是由于两国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恭维语(compliment)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大学男女生恭维语使用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话题分布、应答策略、词汇选择方面。  相似文献   

5.
称赞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应用广,使用频率高.在表达打招呼、致谢、邀请、祝贺、开始或结束谈话、摆脱某一尴尬局面等言语行为中,处处可見称赞语的妙用.称赞语及其应答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比英汉称赞语及其应答的进行分类,从而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使用模式,了解称赞话语行为的这种文化差异性(如称赞话题、称赞应对方式等)有助于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尴尬或困惑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人际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长期以来的日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主要阐述日语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几种形式,并提出日语中非言语交际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曹美兰  于湘泳 《科教文汇》2009,(27):107-108
人际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长期以来的日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主要阐述日语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几种形式,并提出日语中非言语交际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
董琳 《内江科技》2009,30(11):75-75
非言语交际大致分为身势语、体距语、体触语、服饰语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交际双方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交际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美玉 《科教文汇》2008,(1):167-167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非言语是语言交际的补充,人们在交际中,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往往忽略非言语交际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顺利进行的作用则更不容忽视。基于我国对非语言行为研究的不完善现状,本文阐述了非语言行为的功能,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非语言行为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需要借助委婉语来表达的内容及需要借助的表达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需要译者根据文化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等在确定原文中委婉语的确切所指及交际者希望达到的交际目的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在译语中寻求能够符合具体交际情景的恰当词语。  相似文献   

11.
刘曼 《内江科技》2009,30(8):14-14,37
称赞语是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使不同语言中的称赞语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内容、语言形式、应答模式三个方面比较中英日称赞语的差异,目的在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提高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英语委婉是语言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是人们为谋求最佳交际效果而创设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表述内容一般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是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郭宗娟 《科教文汇》2013,(35):54-55
本文用语域理论分析网络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指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从网络的特殊语域,即语场、语旨、语式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及其混合的主要类型,并阐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教学的目的已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中心。因此,对外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研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焦点。指出了英语言语行为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外语环境下的言语行为教学基本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梁玉  李靖 《中国科技信息》2012,(11):213+222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培养具有高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成为我国二语教育中的重点项目,高交际能力不但要求二语习得者拥有海量的词汇,更要求其掌握能够实施恰当的言语行为的能力。在众多的言语行为中,"请求"言语行为是使用频率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为此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切入点,对其请求言语行为的习得展开横向研究,旨在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请求言语行为中的特点,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绪论 人类的交际有两种渠道:言语的与非言语的。有关研究表明,非言语交际传递了人们交际活动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交际形式。以前的研究往往只注重于语言的内容本身,而对非言语信启、关注甚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认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依据语言学家James Paul Gee提出的“大话语”和“大会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汪文军 《科教文汇》2008,(22):254-254
问候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交际中重要的言语行为,它在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问候语语用功能和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为理论基础,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提出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策略,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同时语码转换现象也可以折射出某一言语社团的语言使用现状和不同语码的功能。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言语社团,其中的语码转换出现频繁,本文拟分析了大学校园交际中主要的语码转换形式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英恭维语的使用存在着各种差异。本文从中英恭维语的恭维方式、恭维对象、恭维应答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文化和意识根源。同时阐述了英语恭维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课堂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调查二语学习者在实施不赞同这一言语行为时使用了哪些语言策略以缓和这一言语行为所带来的面子威胁,以及二语水平和性别将如何影响学习者对这些语言策略的选择,并将结果与Beebe & Takahashi(1989)对美国人实施该言语行为的表现进行比较.调查结果表明:二语水平及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语学习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对语言策略的选择.调查还发现二语学习者使用的缓和策略不如美国人那般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