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现在是刘建生“同学。我是第一届学员,1998年开始到上海财大补习,1999年正式入学。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财大联合开办MBA班,表现了总署对中国出版现状的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把握。正如朱社长所说,目前我们的管理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行业内,出版社的管理又比印刷厂、新华书店差一步。这当然与放开程度有关。印刷厂的开放度最高,它的管理就更企业化。获得保护最多的是出版社,它的管理水平相对就比较低。所以,MBA与中国出版实践之间难免有距离,甚至不少内容与出版实践不相容。比如,MBA把企业产权作为研究企业的最根本的前提,仅此一点,就难以与中国出版业的现状相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加入WTO之后,中国整个社  相似文献   

2.
MBA最初与我国发生联系,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曾选派过一批比较优秀的管理人才到美国学MBA,结果这批人学成归国之后很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没有MBA成长的环境。目前国内出版业的情况,与当时有一点相似。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西方管理经典,它在中国的能量的散发、效用的实现过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就是说,今天出版业的开放度,还不足以让MBA的知识在工作中得以很好地运用。但这并不是说,大家去读MBA没有意义。MBA从学习到运用,到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既然它是一个过程,就需要有人去推动。MBA对中国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香苗 《出版参考》2006,(3S):4-4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是近年来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请您谈谈出版“走出去”对中国出版界的意义如何?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是近年来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请您谈谈出版“走出去”对中国出版界的意义如何?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  相似文献   

5.
MBA教程已被世界公认为企业管理的经典,随着中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少有识之士正在谋求出版社管理与MBA经典的对接。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本刊共同组织,在上海举办了“与MBA对话”活动。应邀到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出版社的MBA在读学员和毕业生,以及多家出版机构的负责同志共48人。本次对话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MBA教程与中国出版实践”,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以主题陈述的形式,提出西方市场经济产物的MBA,与中国出版实践的结合与运用的有关话题;二是“畅销书与营销策划”,华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以案例剖析的形式,陈述畅销书运作的有关过程。参与者就两位陈述人的话题或观点展开对话。第一部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主持,第二部分由朱杰人主持。  相似文献   

6.
三石 《出版广角》2013,(8):30-31
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整合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是2013年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我们调侃地说"我们终于成为娱乐界的人了",虽然是一句玩笑,但是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整合,确实将会影响中国出版界未来的趋势,出版界真正面临加强业务拓展、实现转型升级的课题。因为,在大传媒时代,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整合,能让出版业跨媒体、全媒体运营成为可能,给出版产业链的延伸带来新的空间,但是作为传统的出版业面对如此良好的机遇,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7.
截止到现在,已有三届学员完成了MBA培训,共有近百人,在出版业十余万人的从业者中,这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指望这样一个小群体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出版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业内任何一个群体的作用、贡献,相对来说都是十分有限的,对MBA学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恐怕也不切实际。MBA教育是否适合中国出版业?刚才听了不少同志的发言,感到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对MBA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大家都知道,MBA教育是从美国移植过来的,尽管在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但“水土不服症”还存在,而且一些“本土化”措施也对MHA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山东的情况让我们这些MBA的学员感到由衷的欣慰。今天在座的社长老总们,也一定是非常理解和支持MBA的。但是就中国出版的大环境来说,MBA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借《出版广角》来呼吁一下,各出版社应该支持MBA生存下去!学了MBA之后,我认为不应该再去做案头工作,或者不仅仅做案头工作,否则真的学非所用了,几年之后,很多知识会淡化、钝化,可能就荒废掉了。据统计,美国的企业界管理层有60%是MBA毕业的。(贺圣遂:打断一下,据我所知的确如此。1956年美国的MBA毕业生大概是3600人,去年是10万人。MBA毕业生年复一年地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所以在美国的企业里,MBA的比率应该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出版人对MBA大多不太熟悉,能够预测到MBA的作用并且努力引进MBA的人,都能称得上是领先一步了。我是从事人事管理的,从我这个角度学了MBA的课程之后,就特别关注人的问题。我发现,无论是在出版业内还是在其他行业,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人的管理上的认识误区。人,到底是成本还是资源?很多人说起来都知道,人,当然是资源。但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大多数领导者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当做成本,或者是将“以人为成本”作为出发点,一开口就说我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钱等等。有的出版社年年都要招聘人才,要博士、硕土;也有的出版社五六年可以不要一个人,认为人才进来是分蛋糕,不是来做蛋糕的。一个出版社如果发展不好,我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没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鼓励和表彰优秀期刊的出版,新闻出版总署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从我国8725种期刊中选拔出1518种优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于2001年岁末正式确定并向社会公布。组建强劲的“中国期刊方阵”,是新闻出版总署根据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的形势为推动新世纪初中国期刊出版的繁荣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中国期刊方阵”的确立和成功排定,在期刊出版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它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集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MBA教育,真的“病”入膏肓了吗?不容置否,“水土不服”的MBA教育在入世之后遇到了新的挑战。让人担忧的是: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入世”背景下的出版业编辑转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日益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入世”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出版业也不例外。那么,“入世”对出版业特别是编辑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国“入世”必将深刻地改变中国出版业态,进而带来编辑工作和编辑职业特征划时代的变革,这就是所谓的“编辑转型”,它是整个“出版转型”的组成部分。一、编辑转型的时代背景粗略地来看,“入世”对出版业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入世”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出版界与国际出版界的广泛交流,加速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进程,从而要求中国出版业的运作规范向出版业的“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我国传统出版业数字化变革,推动出版业的手机数字化出版进程,在新闻出版总署指导下,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联合银河传媒共同搭建的基于二维码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于2008年3月28日正式启动,国内70多家出版社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二维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出版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出版业运用高新技术进程,带动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读器、网络数据库、无线阅读等新兴科技出版媒体的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现代化水平,新闻出版总署决定于2006年10月13日~15日在北京举行“200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承办单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题: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合作发展专题发布: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查报告(一)主论坛主题1:我国数字出版发展政策和发展前景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与趋势数字革命/传统出版业面临的…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出版史料》2006,(2):F0002-F0002
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于1949年11月组织“上海市出版业华北、东北参观团”,赴东北、华北参观学习。参观团成员共23人,包括20个单位,大部分为上海私营出版社的负责人。参观团存东北参观后,又到天津、北京参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界第一个南北业务交流的参观团,因而受到国家出版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关心。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  相似文献   

16.
观点摘要     
于永湛:走出去,中国出版有五个不适应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出版科学》2006年第2期撰文说,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中国出版有五个不适应:一是体制不适应。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体制改革试点,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全面推开,尚待时日。二是机制不适应。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需要动力。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因此,不少有实力的出版企业盯住国内市场,热衷于引进畅销书,对走出去兴趣不大。三是缺少人才。出版企业不乏编辑出版人才,但缺乏“外向型”人才,缺乏…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出版人城邦集团董事长詹宏志在香港书展的亚洲出版研讨会上,以“积木与建筑”为题发表了有关出版企业整合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不但经济会有高速的发展,对出版业以至整个中文出版界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业内的重组与收购整合活动将会越来越多。而现时华文出版业也正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加速推动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11月10日-11日,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召开的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在工作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加速推动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11月10日-11日,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召开的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在工作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20.
8月30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2011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在京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国际出版业走向”。来自国内外的出版界权威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并就数字技术革命、数字时代的创新业态与赢利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