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朱贲 《新闻前哨》2009,(9):F0004-F0004
李超,字守一,号卧薪斋主,湖北竹溪县人。现任《十堰晚报》编委,总编办公室主任。自1984年以来潜心书法创作,书法作品曾获得湖北省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奖,收入《国际现代书法集》B卷。作品入选《当代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获《国际现代书法集》C卷三等奖。  相似文献   

2.
书法欣赏谈     
在中国,和其它艺术门类相比,书法艺术有其特殊的地位。人们所以欣赏书法,是因为这种欣赏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书法欣赏是一种高尚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能使心灵丰富充实,人性和谐完美,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黄道周的书法是"丰骨"与"美韵"的统一,同时也是书家全部文化素养和人格的一种折射。一如其倔强而率直的为人,他在其字里行间充盈的力量感与压迫感反映出乱世颠沛的情态来。本文从黄道周的书法风格、书法渊源、书学思想、书法人生四个方面论述黄道周书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李涛 《新闻传播》2007,(5):I0002-I0002
李涛,1970年生于哈尔滨市。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书法师从著名篆刻家、书法家葛冰华,并求教于王学仲、华人德等著名书家。2004年参加第五届记者节黑龙江新闻界书画展并获奖。2005年参加“中韩书法交流展”。2006年。邮政部门出版发行《北国艺术名家·李涛》书法明信片。获首届全国新闻界书画展书法三等奖。现为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北天书画院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天书画院书画家。《青少年书法报》等刊文介绍,作品曾被湖北松滋博物馆等收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超书法     
李超 《新闻前哨》2012,(4):97-F0003
  相似文献   

6.
7.
刘满才 《档案》2014,(8):F0002-F0002
正~~  相似文献   

8.
陈金 《新闻知识》2006,(5):73-74
在我们现在看来,书法与编辑的关系似乎有点远, 其实从历史上看,他们联系非常紧密。首先,最早的报纸就是手写的。到后来才有刻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等人题赠戴季陶书法作品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院。此条幅写于1914年的夏天,绢本,高120厘米,宽50厘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而胡汉民、廖仲恺、戴季陶都是民国元老重臣,一人之墨宝已经十分珍贵,四人墨迹同书一轴可谓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关于书作形成的历史背景,戴季陶用蝇头小楷在左下方这样记述:“癸丑之冬(1913年,笔者注,下同),奉总理之命赴江户,随侍者展堂(胡汉民)、仲恺(廖仲恺)、苍白(‘苍’应为‘沧’,即杨庶堪)、觉生(居正)、惠生(钱公来)、静江(张静江)、介石(蒋介石)、仲元(邓铿)、汝为(许崇智)…  相似文献   

10.
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与教师,简明扼要和浅显地阐述了汉字毛笔书法的发展源流、美学与技巧三个方面的优秀传统。美学有书法形质美和韵致美的具体标准;技巧包括坐姿、执笔方法、运笔要点、章法安排、题款印章及范本碑帖与如何选用笔墨纸砚等具体要点。对已有相当书法基础的书者,可选读有关美学章节和今日书坛流行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的探讨,书中的独特见解将让你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张宗茹 《图书馆》1998,(3):73-74
本文介绍了珍贵的清代大型书法刺绣《岳阳楼记》的价值、来历、流藏及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煜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极高,他将二王的五字拔镫法发展至七字,更首创书法金错刀体和撮襟书的书写方法。此外李煜还是造诣颇高的书法理论家,其代表作《书述》和《书评》被视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3.
乾清朝建立后,王铎归顺了清朝,被赐官弘文院学士,授官予礼部尚书,另外再封太子少保,王铎好古博学,善文工诗,诗文书画颇有成就,尤善绘画与书法,更以书法特色鲜明并闻名于世,与董其昌齐名.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汉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受到普遍重视.中国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国际汉语教材中书法文化元素的调查,分析其书法文化元素编排的特点.并对教材中书法文化元素编选进行思考,进而探索国际中文教育视阈下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旭  孙红 《今传媒》2016,(12):148-150
审美同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方式的特有表现.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审美主体间性转变,而审美同情在物我合一,间性交融的本体论层面的追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中国书法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书者通过审美同情的方式对于被欣赏对象和创造对象情感的体验过程,是审美主体间性的活动.当代书法创作流于形式主义,出现审美主体间性的缺失现象.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创作的视域下解析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并提出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鲁民 《新闻世界》2007,(11):35-35
经常为别人做广告的张铁林。最近为自己做了一则广告——张铁林先生优惠为网友题写斋号和小品斗方(优惠期一个月)。这则发于中国书法网的广告一亮相,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郝永伟 《出版广角》2015,(12):82-83
以草书著称书坛的刘艺先生,是中国书法领袖集团的代表之一.笔者责编的《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是刘艺先生书法理论研究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书法理论,刘艺先生对个人、时代与社会关系,对宏观视野中书法事业的繁荣昌盛、微观状态下书法创作"荒腔走板"的深情指认,令人瞩目而同心.  相似文献   

19.
商子秦 《兰台世界》2003,(11):44-44
观赏张珂先生的书法作品,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浓郁的书卷气。那飘逸的神韵,潇洒的笔墨,似春雨润物,幽兰流芳,带人步入一种艺术佳境。我甚至还想,读张珂的字,最好先沏好一杯绿茶,再放上一首古琴曲,于茶香琴韵之中,细细去品味那笔墨之中的雅致,方可知其精妙所在。这其实也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20.
书法创新需要外来的刺激,但非邯郸学步的模仿。创新是探索我们自己深层的内心世界,说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塑造我们自己的面目,肯定我们自己,这是生命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