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报上的经济新闻不少,群众爱看的却不多。作为一个记者,自己写的稿件登在报上没人看,是一种很大的悲哀。为什么读者不爱看?因为有些经济新闻写得太死板、太干瘪,不能吸引读者。要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确实很难。从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材料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下一番功夫。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当前,争取读者把我们写的新闻看  相似文献   

2.
对经济报道,现在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条批评,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言下之意,经济报道应该是“外行能看懂,内行也爱看”。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像对待其它所有新闻报道一样,要求经济报道可读性强一些,通俗易懂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办得到的。现在多数的经济报道,看不懂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不爱看。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令人生厌。某某企业,过去如何落后,后来经过改革、挖潜、增产节约等等,改变了面貌,产值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利税比计划超额了多少。这种同义反复式的报道,怎能不倒读者胃口。因此,搞活经济报道,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增强经济报道宣传效果,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最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4.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  相似文献   

5.
对经济报道,现在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条批评,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言下之意,经济报道应该是“外行能看懂,内行也爱看”。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像对待其它所有新闻报道一样,要求经济报道可读性强一些,通俗易懂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办得到的。现在多数的经济报道,看不懂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不爱看。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令人生厌。某某企业,过去如何落后,后来经过改  相似文献   

6.
重点工程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多,有关重点工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把握重点工程报道时,往往从“传播者本位”出发,单向传输方式较为普遍,而读者的需求常常被忽视,从读者的视角切入很少,工作的角度比较多,业务性强,视野不广。党报的重点工程报道应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开阔我们的报道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闻枯燥、生硬、记者不好写,读者不爱看。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成为近年来新闻改革创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写好经济新闻,让百姓爱看、大众接受呢?笔者认为,将经济新闻“民生化”就是一条创新的可行之路。 把经济领域中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比重很大,然而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前几年,我们曾力图通过规定每个版的发稿条数、增设各种集纳专栏、美化版面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不于在报道形式,而在于报道内容。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报纸上宣传的与他们想知道的或自身所感受到的不一致,有的距离甚远。读者最关心的、议论纷纷的“热点”,报纸上没有反映;有些是非一时不易辨清的“难点”,读者迫切期望探讨,寻求答案,而报纸却一言不发;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喜欢反面文章正面作,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9.
王双  王鑫 《新闻传播》2010,(6):69-69
我们似乎一直面临这样的困惑: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报纸宣传的重点,打开一张报纸,是大量的经济报道,形成一种很强的宣传声势:另一方面,读者对这类宣传又不怎么爱看,对一些报道只是一扫而过,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媛 《新闻传播》2005,(9):47-48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而《中国经营报》则被视为中国经济类大报的霸主,这三家报纸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三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笔者对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12.
多写读者感兴趣的新闻常听到读者对报纸评头论足。譬如,农村报道多了,城里人不爱看,称之“乡土版”;城市报道多了,农民兄弟又不买账,说“离得远”。症结何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新闻作品的地域性或行业性排斥了一部分读者,而是新闻作品的“兼容性”不够,难...  相似文献   

13.
任昱 《新闻采编》2002,(3):37-37
地通过新闻媒介摄取信息时,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看起来听起来呆板,枯燥无味,不爱看不爱听。 造成会议报道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会议太多太滥,可报不可报的会议都要争着报道,托门子找关系非报不可。例如许多部门行业的例会,报出去没有新闻价值,不报道又怕得罪人。参会的领导,这方面的原因不是新闻记者可以解决。另一方面是会议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决好经济报道中长期存在的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在报道方法上加以改进外,在报道内容上更需下功夫。 一、反映生活,贴近群众。经济建设,其各个方面都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如果围绕着人或以人为突破口进行经济报道,就能使报道有声有色,读者就会喜闻乐见。例如山东一家报纸,要宣传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丰富,金融、证券、房地产、商品信息、经济动态等等,都是读者极为关注的。可以说,做好经济工作宣传报道,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同时,也关系到经济类专业报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 但是,经济工作专业性强,要做好报道工作并不容易,除了要摸透其内部规律外,还有一个表现形式问题。前年,武汉商报一篇文章,在参与省专业报协好新闻评选时被淘汰,评委们理由很简单:写得太专了。换言之就是术语、行话太多,一般读者读起来费力,枯燥乏味。这说明:一篇有价值的经济类文章,还应当有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仅让专家看得懂,还要让广大工人群众都爱读、爱看,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因此有人说,预告不是新闻。不过,也不要把话说绝。预告的虽不是已发生的事情,但它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退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经济报道有些人不爱看呢?在我们的读者调查中,一些读者说,主要是那些让人们纳闷的专业术语、叫人头痛的枯燥数字和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让人生厌。有的人甚至说:“尽管我们读者有意(阅读),但经济报道却往往无情(没有可读性)。”经济报道果真就是无情物吗?事实上经济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领域宽广,大到世界经济动态和国家经济政策,小到一则信息和一  相似文献   

18.
王晶 《新闻窗》2008,(2):80-81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机会,参与经济活动人群的增多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坚实的读者队伍,而社会生活的经济化趋势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丰富的报道内容,这些使得经济类报纸既成为新宠,又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北京日报》的日子里,我长期从事经济宣传,主要是报道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报道在报纸上的数量多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有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为此我们长期苦恼着,从多方面进行过一些探索,想从中找出一条提高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企业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队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军,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把企业报办得更好,让读者爱看,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们爱看的你们不登;我们不爱看的却屡屡见于报端!"这是读者对一些企业报的批评。许多年来,企业报存在着报道面狭窄,新闻主题不鲜、不深的通病。尤其是读者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要么麻木不仁.冲耳不闻,要么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上面的声音多,下层的心声少,与读者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