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聂磊 《科协论坛》2006,21(4):16-18
在企业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称谓企业科普。早在1950年,企业就建立了厂矿科普协会.1958年改名为厂矿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法》第十九条明指出:“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笫二章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工的技术培训制度和考核定缴制度,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12,(18):71
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并配合今年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主题,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都培双研究员一行于2012年8月赴吉林省作科普报告。在吉期间,都培双研究员为吉林省食品安全系统干部、白山市、通化市、长春一汽等1000多名机关干部与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做了主题为《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科普报告。  相似文献   

3.
短讯     
《科协论坛》2010,(12):45-45
近期,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转发市科委拟定的〈天津市“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发展纲要〉的通知》。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达到10%以上,继续居于全国前列;建设100家高水平的科普教育基地;创建8个全国科普示范区;推出一批受公众欢迎的优秀科普作品;组织策划实施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衡阳市科协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程中,坚持以四类人群为重点,以科普示范为抓手,以能力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要社会力量作用,有效保障了科普法律法规的实施,不断开创了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几年来,我市公众科学素质、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我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55%;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七十一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科普法》是我国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部重要法律。《科普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科普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于我国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09,(5):20-20
4月19日,2009“中华医学会健康犬讲堂”第一讲在全国政协礼堂开讲,钟南山院士率先登台向公众做科普报告。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健康大讲堂”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公众开展的系列健康教育公益活动。其目的是宣传,普及有关健康方面医学科学知识,增强人民的健康意识,提高自主健康的能力,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杭州市社区科普讲师团(以下简称“讲师团”)成立8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以“科普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科普讲座”为主要手段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科普宣教活动。8年来,讲师团在市、区(县)两级科协的统一调度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有组织地进入社区或应邀到学校、企业、工地等举办科普讲座。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而普及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是提升心理健康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路径。我国的心理健康普及工作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科普队伍、方式、内容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局限。科普队伍要加强心理学职业工作者、科技传播者与科学研究者的梯度整合,科普方式要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科普内容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覆盖和面向需求的精准匹配。未来我国心理科学普及工作应努力实现知识普及、理念提升与行为改善的心理健康素养建设"三部曲",着力完成以心理服务为核心的科普模式转换。心理科学的服务应用是最好的普及,是对建设健康中国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9.
张玉华 《科协论坛》2010,(12):19-20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陕西省榆林市科协在推动榆林经济发展、普及农村技术教育、落实科普法规、开展科普惠农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活动、创建科普示范载体、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民生八大工程”、加强基础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开发榆林、建设榆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科技兴榆”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生活》2014,(12):90-91
虹口科普新干线活动由虹口区科委、科协主办,充分利用上海市科普场馆与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的“科普知识密集”、“紧跟科技前沿动态”、“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和“互动学习”的独特资源,以培养公众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意识为重点,结合公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激发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以科普为内涵,以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融合科普教育与寓教于乐为一体,使参与公众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宁静静 《科教文汇》2014,(36):148-149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上升迅速,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的医学生肩负着基层社区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在医学生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既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健康教育应成为高职院校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优良的学风有利于培养具备扎实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学生,也有助于提高地方性医学院校的综合实力。针对医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通过注重入学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全程实施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思政进课堂等措施有效应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基地存在的灵魂,是提高社会大众科学素养的良好形式和途径。文章介绍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医药会展中心充分利用中医药标本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展中医药科普研究、基地建设以及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推动了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对于个人健康认知水平和需求的提升,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人民期待”需要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考虑时代需求的变化。运用胜任力理论指导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更好地将实际用人需求与评价体系关联起来,体现产出导向,同时反馈到人才培养中,以此为依据探索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路径,为医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指导高等教育工作的战斗堡垒。该文从以党建凝聚人心、以党建引领创新、以党建坚守初心等方面,探讨了基层教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全面、深入、系统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双一流”学科,培养肩负国家科技发展重任的创新型人才的若干措施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李晶 《现代情报》2018,38(9):108-112
健康信息教育为社会输送健康信息专业人才和健康信息导航员,为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实现医疗资源的战略配置提供智力支持。文章调研了美国图书情报学院健康信息专业开设的实践,以提供"最佳健康图书馆员职业培养项目"的7所图书情报学院为典型案例,综合网站以及其它信息源分析了在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层次、实践教育等方面的主要特色,提出我国图书情报学应成为开展公众健康素养教育的阵地,通过开设不同层级的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包括核心课程、信息管理相关课程和医疗相关课程等3个模块。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部门早在2009年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就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运用英语处理本专业相关问题的业务能力。这也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就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同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事件频发,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特别是掌握了先进医学知识的医学院校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医学类高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分析了课堂思政在医学院校开展的困境,提出了课堂思政在医学类院校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