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了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创新,即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和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这一系列创新热切呼唤着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高等师范教育中,对语文教师的培养要创新理念,确立新型中学语文教师的师资培养规格,建构有利于培养新型中学语文教师师资的课程体系,确保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2.
由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到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理想与困惑并存;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继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更要与国内本土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新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度转载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初中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视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素养导向的语文教与学、阅读素养的理解与培育、写作教学的反思与拓新、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素养指向的语文测试与评价等方面。研究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素养导向的语文学科实践、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等,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平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平台。那么语文教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当务之急,也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容秀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121-123,112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已势在必行。而要创新语文教学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用活语文课程资源,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语文课程改革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继承汉民族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的优秀经验。这是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成功的基础。坚持语文课程改革的民族化方向、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传统、坚持语文的多读多写和读写结合等,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应该继承和必须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继承中外语文教育的优秀经验,就必定包含着对上述传统做法的科学改造和时代发展,树立新的语文课程文化观、加大语文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探索语文教材编制的新模式等,这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思维和出现的新亮点。总之,继承中有发展,创新中有继承,这是基于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继承与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代语文课程改革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继承汉民族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的优秀经验。这是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成功的基础。坚持语文课程改革的民族化方向、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传统、坚持语文的多读多写和读写结合等。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应该继承和必须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继承中外语文教育的优秀经验,就必定包含着对上述传统做法的科学改造和时代发展.树立新的语文课程文化观、加大语文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探索语文教材编制的新模式等,这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思维和出现的新亮点。总之,继承中有发展,创新中有继承,这是基于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继承与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杨芸 《现代语文》2008,(9):16-17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创新教育思想与我国当前人力倡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息息相通,一脉相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革新语文课程内容,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倡导白主、合作、探究的学刊方式,建设开放、创新、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耳目一新的提法拓宽了语文学科空间,营造出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其中最能突显“创新教育”特色,最大限度扩大语文教育空间的当属语文综合性学习。笔者认为,有必要把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联系起来思考,用先行者的真知灼见启迪我们,更新教育观念,为基础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着实令人欣喜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在实践新“课标“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倾向应引起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全体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对语文教学现状发起了全方位的变革和冲击.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深刻地感到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形式与内容上的更新,而应该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去审视语文教学,关注语文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正引领着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度改革与重建,在这一课程改革与重建过程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建设无疑是改革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多的系统工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与设置方面,探索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观点集萃     
《基础教育课程》2012,(3):45-46
陆志平(特级教师,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动力更多的将来自学校和教师课程改革的十年是在改革创新引领下建设的十年,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今后十年的课程改革,将在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将聚焦于教学,改革的重心将移至学校。与十年前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动力更多的将来自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是和谐社会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造就优秀公民的最好教育。"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语文课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涉及批判性思维是了不起的进步。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学术讨论中,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一个盲点。这与对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主要弊端的认识偏颇有关,与我们民族文化中理性精神积淀相对匮乏的文化特征有关,也与对人文、创新的误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体验”,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本文阐述了“体验”理念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独特意义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的应有重视 ,以及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初中 )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7,(9)
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没有实效,这就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近些年来,计算机和教育网络早已进入校园,这就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提供了硬件保障。当今,以《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南,在加大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方面,在更好地进行优化开放式  相似文献   

19.
许恒 《成才之路》2010,(24):30-3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的部分实验区开展起来。通过对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标准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与以前的语文课程相比,此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有了一些新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