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玻尔一直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中国科学界也一直尊敬、仰慕玻尔。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邀请玻尔访华。杨振宁曾会见玻尔。但自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对玻尔哲学观点的批判,到文革后期,苏联学者从批判玻尔转变为赞扬玻尔,中国两个刊物仍坚持批判玻尔。直到改革开放,情况才有所改变。1962年玻尔逝世,中国科学界向玻尔家属发去了唁电。自1962年起到1995年,中国有近40名学者访问了玻尔研究所,玻尔的儿子奥格.玻尔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对玻尔作了很高的评价。戈革为介绍玻尔和翻译玻尔全集奋斗了一生。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没有人对玻尔进行哲学批判,但对玻尔、对哥本哈根学派、对互补观点的评价仍是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发展量子力学理论和核物理理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曾因创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而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闻名全球的物理研究所(后称为玻尔研究所),把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集中起来,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玻尔研究所是近代物理学的圣地,在中丹科技交流史上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玻尔父子的三度来华,在中国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促成多批科学家赴玻尔研究所访问研究,从而对中国核物理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史实,包括奥格·玻尔1973年访华,1960年至1990年中国出访玻尔研究所的确切名单,并尝试分析玻尔研究所、哥本哈根精神对中国当代科技交流、科技创新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相似文献   

5.
科学历程     
正1901年12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伯诞生海森伯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小城乌尔兹伯。1920年,海森伯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转入路易·马克希米廉斯大学(即慕尼黑大学)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海森伯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家玻恩的助手。1924年9月,海森伯离开哥廷根,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奔赴他向往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1926年5月,他担任理论物理学讲师和玻尔的主要研究助手。1927  相似文献   

6.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的生平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鹤绂教授(1914-1997年)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和国际知名学者。他一生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成绩卓著,尤以“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闻名于世,该文概述了卢鹤绂献身科学的不平凡一生;评论了卢鹤绂的主要贡献;介绍了卢鹤绂的高贵品质,科学精神,教育思想和重要事迹。  相似文献   

7.
宜君 《百科知识》2003,(4):29-30
前苏联的天才物理学家朗道曾经给20世纪最有名的一些物理学家打分,他的最高分的标准是:接近上帝的工作。朗道把这个荣誉只给了一个人,就是爱因斯坦。 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当爱因斯坦进入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后,就逐渐离开了物理学界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1 从民间交流到官民并举194 9— 1972年 ,中日两国间的科技交流是在以民间为主 ,“以民促官”的状况下进行的。 195 5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日 ,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科技界朋友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同年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 ,郭沫若院长及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会见了他 ,并请他作了学术报告。同时 ,郭沫若院长邀请日本物理学家访华。195 6年 ,日本学术会议派茅诚司会长为团长的学术考察团访华。 195 7年 ,应我院邀请 ,日本学术会议物理研究联络委员会和日本物理学会以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实际应用之重要,还是从对人类思想影响之深刻而言,量子力学都堪称20世纪人类缔造的最重要的自然科学理论。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对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描述,至今仍然是谬误频传;很多人所了解的依然是张冠李戴、主次颠倒的错误版本。玻恩与玻尔的学派有什么区别?玻恩与玻尔究竟谁是海森伯的恩师?玻恩与玻尔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分歧? 1921—1926年玻恩主要做了什么?玻尔能否因为曾提出氢原子理论而能被称为量子力学领袖?以这五个问题为视角,在基于文献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说明:量子力学只能诞生在玻恩的学派而不是玻尔的学派,玻恩是量子力学的总设计师,玻尔与量子力学的建立无关。  相似文献   

10.
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丹麦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闻名遐迩的尼耳斯·玻尔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简称NBI)隶属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1921年由尼耳斯·玻尔创立,起初取名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1965年,为纪念玻尔诞辰80周年,改为今名。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13日,美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谢世了,享年96岁。 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他们顶多知道惠勒是天文学上“黑洞”一词的发明者,而在许多物理学家眼里。惠勒不仅是二十世纪与爱因斯坦、玻尔这样一些伟大人物一同生活、工作过的泰坦族巨人之一.也是见证物理学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双面神”(罗马神话中一面向着过去。一面向着未来的时间之神)。  相似文献   

12.
一位曾和尼尔斯·玻尔一起工作过、并一直在接近于玻尔感兴趣的领域内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以亲切回忆的方式系统地叙述了玻尔开创性工作的进展。玻尔及其为数不多的学生与合作者,就是以这项工作奠定了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物理学辉煌的一百年。在物理学的历史上,一直闪耀着一大串物理学家的名字,爱因斯坦、普朗克、卢瑟福、玻尔、海森堡……他们的身后,是生生不息的跋涉之途,是钻研与奋斗的奉献之歌,更是传承与进步的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一、80年前“测不准关系”的出现 上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对量子力学的创立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多有建树,而玻尔高度崇拜中国易经的八卦图形,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并对量子力学的创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日本民间资助财团资料中心的邀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访问代表团一行8人,于1991年11月18日至30日访问了日本。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参加在东京召开的第三次中日科学基金讨论会。利用这次机会还访问了日本有关学术领导管理机构,会见了一批民间资助财团的代表,参观访问了几个不同类型的研究所。第三次中日科学基金研讨论是11月21日在东京国际文化馆召开的。我方由团长以“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为题,作了综合性发言,主要介绍1991年中国科学基金工作的一些新情况,并对我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国际合作局乌家骧局长介绍了基金工作中国际交流合作情况。浙江省基金会秘书长朱明权以“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为题作了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16.
1998年7月7日上午,“知识经济与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北京理工科技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日报社主办,未来与发展杂志社、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环境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协办,朱厚泽、李慎之、吴明瑜等2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并就“如何理解知识经济的本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所承担的角色”、“知识经济下中国的战略选择”等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广泛地发表了意见。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应把握世纪之交的宝贵发展机会,抓住知识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重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特将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摘要刊登专栏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在1997年第12期的《百科知识》上,刊登了一篇戈革先生撰写并附有图片的文章《尼耳斯·玻尔和丹麦钞票》。文章中,戈革先生详细地介绍了丹麦在1997年发行的500克朗纸币上印有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情况。的确,与邮票相比,各国在钞票上印有科学家形象的情况不是很多,但近来,笔者在网上也搜集到一些有关在钞票上印有著名物理学家的资料。鉴于对此人们了解得不  相似文献   

18.
1922年初夏,已经名满天下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应邀来到德国著名的哥廷根大学,作了七场报告。当第三场报告结束时,刚满21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海森堡霍地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一个羽翼未丰的博士竟敢当面质疑一位功成名就、即将领取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大师!玻尔并不介意,依旧稍歪着头,嘴上还带着友好的微笑,用商量的口吻说:“会下交流,怎样?”报告结束后,玻尔走到海森堡面前:“我们去郊外散步,边走边聊,好吗?” 海森堡高兴地点头同意了。初夏时分,位于哥廷根郊外的海茵山开满了鲜花,最迷人的是那…  相似文献   

19.
吴生 《今日科苑》2006,(11):28-32
奥本海默(J.Robert Opp enheimer) 190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由于家道中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到他成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政治观念左倾激进的人了。1942年,奥本海默入选一个物理学家团体,评估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主持美国政府这个“曼哈顿计划”的戈罗夫斯将军(Gen.Leslie R.Groves)深为奥本海默的思想和才华所吸引,他不顾监督“曼  相似文献   

20.
赵霞  吕明慧 《科教文汇》2008,(20):145-145
物质世界的真与美从来都是统一的,物理学家往往借助美来认识世界、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有学者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是它的美学价值的大小。”美学因素不仅仅存在于物理学理论创立的原动力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杨振宁在《美和理论物理》一文中提出,物理学具有“物理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也有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简洁明快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