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出生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一个绅商家庭。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亲任所长。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抗战胜利前夕,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6月至11月出任行政院院长。普及地质教育翁文灏长期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后相继为国民政府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实际领导了全国的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事业。他深知培养人才是一切的基础,因而他长期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  相似文献   

2.
地质调查所沿革诸问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机构之一,然而关于该所的历史沿革仍有不少语焉不详之处。文章依据历史文献尤其是政府公报,论证了地质调查所成立日期应从1913年算起,而不是1916年;详细考察了该所隶属关系及内部机构的历次演变情形;考证了所长翁文灏、黄汲清等人的任职时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回忆一些我国地质工作初期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翁文灏先生在晚年回忆我国地质事业初期的一些工作,涉及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的教学情况。与丁文江、章鸿利等人对地质学名词的汉译、地质报告的印发、古生物学研究如何开展及相关图书设备等问题的思考和工作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4.
谢家荣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筹建,出面邀请潘德顿教授来华工作。至少在1931年时,翁文灏没有兼土壤研究室主任一职,而是谢家荣在管理土壤研究室。谢家荣撰写了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土壤学论文,和其时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常隆庆一起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独立的土壤调查并撰写了报告,他们还最早在地质调查所的讲学会上讲土壤问题。对中国土壤研究事业的启动,谢家荣有不应被忽略的重要贡献,无疑应该被视为现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金绍基(1886—1949)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商人、学者和科学赞助者。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因受丁文江、翁文灏、葛利普等人影响,金绍基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贝类研究,是中国贝类学的开拓者。有感于其父母的向学之心和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他凭借其经济力量资助了很多研究课题的开展,尤其是创立北京博物研究所(暨北京博物学会)、沁园燃料研究室,为当时的地质学、生物学研究和能源技术研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堪称民国时期资助科学最力者之一。金绍基兄妹等人从其父辈的传统商业到跨界于商业与艺术、科学事业之间,反映了一个浔商家庭在晚清民国的社会变革中由商入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谓的"十八罗汉"是指1913-1916年由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的18位毕业生。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职业地质科学家,毕业后进入地质调查所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全面开启了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结束了外国人包办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局面;他们是西方近代地质学在中国转型的伟大实践者,在创建地质学术团体、传播地质科学、培养新型地质人才、扩大地质力量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地质科学体制化的建立做出了不朽功勋。中国地质学事业能够在上世纪初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八罗汉"功不可没。本文拟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梳理,阐述他们对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1922年,翁文灏出席了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这也是中国地质学家首次参与国际地质学界活动。翁文灏不仅全程参与了相关学术活动,还被推举为万国地质学会副会长、评议会评议员等,参与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大会做出了中国贡献。在接受当地记者专访时,翁文灏公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地质学界重大争议问题的态度和立场,让国际地质学界听到了中国声音。这次大会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也给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学界带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  相似文献   

8.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始末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的创办是中国系统开展近代地质学教育之始,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科学上第一次光彩”。该所培养了中国地质学界许多杰出人才,为中国地质学发展奠定了第一基石,根据史料考证,该所是1913年7月在北京、上海两地招生,共录取学生正选27名、备选9名,于10月1日开学,作者还对1916年该所结业时,22名学生每人的具体结果,以及翁文灏到所任教时间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翁文灏,一位是近代著名的新文化代表人物,一位是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在上世纪前半叶,他们都曾经是中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他们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思想,而且还是私人关系很密切的朋友。近些年有关胡适的研究已有  相似文献   

10.
岳清云 《金秋科苑》2008,(14):18-19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先介绍和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思想家并最早树立西方逻辑学所代表的科学实证精神,确立了方法论科学观。他引进西方实验、逻辑、数学方法,从理性主义和实证精神两方面闯入西方科学的殿堂,大大肯定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满铁地质调查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冯炜 《科学学研究》2002,20(3):251-255
本文通过对日本侵华时期的殖民科研机构———满铁地质调查所的历史沿革、规章制度及主要研究活动的研究和分析 ,揭示了满铁地质调查所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和资源掠夺服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早期的科学研究以个人为主,随后他们被组织在大学与科学院中共同进行科研活动,但学科之间也产生了条块分割。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融合,呼唤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20世纪末高速发展的通信与网络技术,为形成新型的科研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虚拟的科研团队将是未来科研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勋 《科研管理》2019,40(12):323-326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改变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只有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基础研究是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基础研究的累积性进步和突破性发展能够引领带动科学、技术和创新发生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进而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基础性、决定性和长期性影响及推动作用。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其应当承担起国家基础研究的重任,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在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作为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每年划拨经费支持高校基础研究,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在高校基础科研活动中,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类项目为高校基础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也在其资助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目前,针对科研成效评价有许多的研究,比如按照论文、奖励、专利等成果产出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科研成效评价研究可以对本单位的科研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对比,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基础科研成效分析因而意义重大。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有着强烈的铁路行业特色。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在行业内有着较大影响力。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高校基础研究项目成效进行了比对分析,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基础研究提供建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勋 《科研管理》2006,40(12):323-326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改变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只有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基础研究是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基础研究的累积性进步和突破性发展能够引领带动科学、技术和创新发生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进而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基础性、决定性和长期性影响及推动作用。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其应当承担起国家基础研究的重任,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在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作为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每年划拨经费支持高校基础研究,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在高校基础科研活动中,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类项目为高校基础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也在其资助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目前,针对科研成效评价有许多的研究,比如按照论文、奖励、专利等成果产出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科研成效评价研究可以对本单位的科研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对比,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基础科研成效分析因而意义重大。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有着强烈的铁路行业特色。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在行业内有着较大影响力。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高校基础研究项目成效进行了比对分析,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基础研究提供建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s attached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bringing science to the public—known as kepu (科普,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r kexue chuanbo (科学传播, ‘science dissemination’)—in recent years, partly in response to its unprecedented push for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18, it spent 16 billion yuan (US$2.3 billion) on such endeavours, nearly 80% of which was government funding,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one science-education venue for every million people, approximately 76 million visits were made to the country''s 518 general-science museums and 142 million visits were made to 943 museums dedicated to a specific subject matter, such as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In a forum chaired b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s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Mu-ming Poo, scientists, journalists and public-information officer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nation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raising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how it has played out in a wide range of controversial topics, from stem-cell research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ao Deng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Hepeng Jia Science journalist and science-communication scholar a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China Brian Lin Director of the Editorial Content Strategy, EurekAler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Washington DC, USA Joy Ma Manager of the Editorial Content, EurekAler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Washington DC, USA Lai Xu Former chief editor of Guokr.com, Beijing, China Shi Ya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sation, Chinese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Mu-ming Poo (Chair) Director of the Insitute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是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和创建者,在传播准确信息、避免科学谬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无论是从行动还是从效果而言,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一直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本文以科学传播领域近年国际研究进展为参照,对比我国科学家的现实状况,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驱动因素、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情况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研究图景展开分析与评述。结果显示,在驱动价值层面,社会责任感、乐趣驱动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认可度、群体归属意义等外部激励因素共同作用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结果,但总体看来,时间和经费有限、缺乏同事支持以及科学传播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管理体制予以支持;在互动关系层面,科学家通过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来传播科学,科学家的知名度、可信任度、权威性、传播风格、公众感知关系等是影响公众对科学认知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科学家主动尝试改善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媒体的分歧和缺乏默契配合也让他们的科学传播努力显得势单力薄;在能力提升层面,相关科学培训项目特别是源自于美洲的培训推动着科学家来提升自身进行科学传播技能,但是一方面,这些项目的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因而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学者多是将项目培训师的观点、背景及培训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讨论,未来有待于在参与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培训效果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更显艰难、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更为滞后。因此,建立详细可行的支持政策、划分科学传播实践对科研事业的贡献比重、打造系统化的科学能力培训项目都是助力我国科学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总之,立足国际视野下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整体面貌,找寻其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短板,将为改善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提供现实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方位地揭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发展态势,本文参考ESI提供的农业科学领域期刊和农业学科高被引文献的百分位数阈值,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6,658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合作发表的论文作为数据基础,使用一系列科学计量方法及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宏观(国家)、中观(科研机构)以及微观(合作研究内容)三个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在合作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合作机构来看,属于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从合作研究内容来看,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其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强国的大形势下,理科教师作为高校重要群体,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理科教师自身的特点出发,探讨了高校理科教师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进行合作以增强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等问题;同时,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探讨了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理科教师参与科研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