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新作文》是从“作文新导法”征文开始的。当我收到2001年第1期(创刊号)《新作文》时,有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在林林总总的中学生作文刊物中,《新作文》以其全新的理念,别具一格的文本,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和我的学生。读了几期后,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自订了《新作文》,我敢写作文了。”一个“敢”字,正是“我们坚信: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的最好例证!我相信,这是所有得益于《新作文》的学生由衷的话语。《新作文》的“新”,在于“她”厚载“人文关怀”。文本和人本的交融,个性和创意的挥洒,这种开放与宽容、动态与多…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编辑:您好! 我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是想向您并通过您向贵刊倾诉一个我和我女儿的《新作文》情结,因为是《新作文》帮我女儿叩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她是对我女儿(包括我本人)影响很大的一个刊物。我是从您与我女儿的通信中知道您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作文》,我的感触颇深,它使我重新定位作文教学观。最初的《新作文》是学生送给我的。现在我仍然记得学生说话时的表情,羞羞的:“老师,您看,作文还可以这样写?”是啊,读《新作文》中的文章,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文章流露出的喜怒哀乐都是那样自然而又令人心动,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于是,我就有了“张扬个性、流露真情”的写作教学观;于是,一篇篇有个性、感人的文章便从学生的笔下流出;于是,老师感叹,原来教作文这么容易,学生感叹,原来写作文这么有趣! 现在,我不仅订阅了初、高中两版的…  相似文献   

4.
今天晚上,女儿上完一节钢琴课、一节乐理课,便迫不及待地捧起厚厚的《一千零一夜》。我不忍她用眼过度,便催她下去玩。女儿眼睛紧盯着书,手抓紧书本,生怕我夺走她的书。无奈,只得采取强行关灯的策略--这是我每次在她看书看得太久后而采取的强制措施。但女儿又强行打开开关,重新坐到沙发上埋头看书,根本不理睬我的恐吓、威胁、诱惑。我只好妥协,说“那再看20分钟吧”,便走开了。当我重新回到客厅时,女儿依然保持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地盯着手里的书。我着急了,看着她发红的眼睛,忍不住大吼一声,趁她不留意,一把夺走她的书。结果她火冒三丈,气呼呼地瞪着我:“你没人权!”  相似文献   

5.
那年仲夏的一个中午,已考完毕业试的成珍浑身汗湿的跑来,把借去的《平凡的世界》还我,又要另借其它的。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毕淑敏文集》递给她,她接过,却不满足,还眼馋地望着我的满架子书,笑嘻嘻地说:“再多借几本。”  相似文献   

6.
来信节录     
《新作文》2006,(9)
(441111)湖北省襄阳二中高三(6)班肖旭思想与灵魂等同吗?我喜欢《新作文》,总感觉《新作文》很亲切,说不清楚,像朋友。就好像别人不理解你,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这时候翻开《新作文》,就没有什么不快了。反正我是这样的。别的作文杂志只以提升作文水平为宗旨,不管你们是以什么为宗旨,我感觉《新作文》仿佛是有灵性的,因为她有思想,她写满了思想,所以我也总感觉你们编辑也是很关心中学生成长的,我们有很多无奈。很多人都说关心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真实的内心。我不止听到一个人说“不想长大”,我感觉周围有好几个同学都像小孩子,有一天却听一…  相似文献   

7.
精神的绿洲     
女儿在扬州市广陵区老年大学工作,年逾古稀的我近水楼台,经常到她那儿借阅书报。2004年8月的一天,我在女儿的办公桌上,发现一本新到的《老年教育》,便翻看起来。看着看着竟入了迷。见我甚是喜爱这本刊物,女儿笑着说:“爸,从明年开始,我给您订一份好了。”我说:“要是能看到过去几年的《老年教育》,那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8.
陪女儿读书     
女儿上二年级时不喜欢读书,妻子很着急,便交给我一项任务:要让女儿爱上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妻命不敢违。于是,一有空闲,我便把女儿关进她的小书房。我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新编一千零一夜》《上下五千年》等故事书堆满了她的小书桌,硬逼着女儿读  相似文献   

9.
我的女儿芳芳天生聪明伶俐,就是太顽皮。她爱说爱笑,特别善察人意,可常常不是弄坏了这个,就是损坏了那个。为此,不少挨我们大声训斥、责骂,甚至打她几巴掌。但近期发生了两件事,是女儿教育了我,也改变了我对女儿的教育方法。一个星期天,一大早电话铃就响个不停。因为今天我们约定一家三口出去玩儿。我怕她爸的同事或朋友将他约出去,影响了全家的团聚,于是我便对女儿说:“如果是找爸爸的电话,你就说爸爸不在家。”女儿疑惑了,瞪大眼睛说:“爸爸不是在家吗?”我说:“你就说爸爸不在家,不然爸爸被叔叔叫去了,就没人陪你玩儿…  相似文献   

10.
帝国时代     
黄静永远的微笑 我是个爱笑的女孩子,常常就那么一笑,没有什么理由。老师说,好啊!Ifyousmilewhenothersarenotaround,youreallymeanit.(如果你一个人时笑了,才是真正的笑。) 我喜欢《新作文》,因为它是千锤百炼的精品,自然成为了学生的最爱。我从《新作文》那里得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信心。因为《新作文》说: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那次,我微笑着把这篇满意的作文交给了老师。老师也微笑着说:给《新作文》吧!竟然获奖了,我能不笑吗?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6,(7)
《小读者》帮我女儿提高了学习成绩!我是一个工作特别忙的人,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更谈不上辅导孩子学习,所以她的学习成绩在结识《小读者》之前一直不是很理想。自从去年五月份结识《小读者》以来,学习成绩有了提高,特别在写作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明显有了进步,所以我们全力支持她订购,阅读《小读者》,直到10月份,她说她要当小记者,我认为:阅读《小读者》还可以,当小记者我持反对意见,因为马上要升中学了,怕耽误了学习。但女儿坚持要当小记者,我只好勉强答应,可心里还是在顾虑通过女儿的努力,终于当选了,特别是在年终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  相似文献   

12.
收拾装扮一番,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妈妈带你走街街。”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它说:“坐好。”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默认了,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在我们家,女儿已经成功地为她的咪咪乔争得了一席之地。第一次人权行动是这样发生的,我见咪咪乔颜色式样都已经旧了,便好心好意地对女儿说:“不要她…  相似文献   

13.
女儿9岁了,长着一双深潭似的眼睛,又大又黑,总像在思索什么,加之天生不爱说话,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但她特别用功,一年级在班上当组长,二年级当副班长,上三年级后,她恨恨地说:“我一定要当正班长!”我说:“你们的班长不是纪萍吗?”女儿说:“我就是要超过她!这是我的目标!”女儿不仅年纪小,而且她的心眼也小。表面上,她跟纪萍很要好,春游时,纪萍摔伤了,她一直搀扶着她,但心里却妒恨得要命。一次,机会终于来了,纪萍私下说了班主任老师的坏话,她便去打了小报告,而且添油加醋。班主任老师果然信以为真,把纪萍叫去狠狠…  相似文献   

14.
绿豆苗     
余盛栋的喜悦听到我的作文获奖的消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啊! 每当我们班主任拿着一叠崭新的《新作文》走进教室,我总是第一个迎上去。我特别喜欢《新作文》,它已经成了我的一个好伙伴。没事的时候我总爱翻一翻———高兴时它让我更高兴,烦恼时它能赶走我的忧伤。《新作文》不但给了我乐趣,还为我打开了作文的一个新天地。我的写作水平渐渐提高了,这里面也有《新作文》的一份功劳。正因为这样,我才在心里暗暗地许愿:我的文章也要出现在《新作文》上。现在,我的这个心愿实现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新作文》,下期见。”同学们齐声说。“《新作文》呀,期期见。”手拿《新作文》的我大声说。  相似文献   

15.
转眼间,女儿从呱呱落地的婴儿长成了三岁多的黄毛丫头。此时的女儿,正如你我他在这个年龄一样,带着调皮和任性,晚上喜欢听着故事入睡。不同的是,女儿在这个年龄就要上幼儿班。这天回来兴奋地说今天老师教他们背了一首诗,那天说老师要求钮扣要扣齐,某天又说老师让他们好东西要叫上爸爸妈妈一起吃。不过大概她老师没跟他们说早上起来要刷牙,她爬起来后总不肯乖乖地拿牙刷牙膏。为此我跟妻子展开竞赛:大家各展手段,能让女儿养成刷牙习惯的,可以赢得一份自己心仪的家庭礼物。自以为知道女儿喜欢看《动物世界》,我便用威逼利诱之法,…  相似文献   

16.
女儿如今大了,人见人夸,说她聪明又懂事,还会持家,直说得我和妻子从心眼里往外乐。女儿从前可不是这个样子:任性、自私。几乎集某些独生子女“特长”于一身;特别是她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变着花样要钱,如果我们不答应,她便百般纠缠,甚至以“绝食”相要挟,上六年级时还旧习不改。我和妻为此曾经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17.
读者聊刊     
去年暑假,即将步入初中的女儿嚷着要我送她礼物。我说:“这个啊.我早就准备好了!”说着便从书房搬出一个大纸箱..女儿一脸疑惑地打开纸箱:“哇,整整一箱《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这都是我以前订阅的杂志.  相似文献   

18.
女儿的偶像     
女儿在幼儿园上小班,她最高的理想是上中班和大班,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饭吃得多了,长高了,就可以上中班大班了。”那天,我买采本《瞎佛女孩刘亦婷》,粗略地向她介绍了封面人物后,女儿的理想一下子发生了大飞跃:“我也要做哈佛女孩。”  相似文献   

19.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20.
下班后,我给两岁半的女儿讲故事,随手拿起新买的《白雪公主》,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讲着讲着,看到女儿皱着小眉头和不太理解的神情,我似乎意识到了故事中情节和措词的难度,就笑笑说:“这本书太难了,你听不懂。”然后就拿起了《婴儿画报》给她讲。过了几天,我拿着一沓书,正要给女儿讲故事。她一眼就看到了《白雪公主》,抽出来说:“妈妈,这本书太难(男)了。”我点点头,她接着拎起另一本书说:“这本书‘女’一点。”这本书“女”一点@陈学敏$河北任丘华北石油综合十处第一幼儿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