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邮递员,在来去送信途中,时常看到不少少年儿童在兴致勃勃地开展“小民兵”练武活动。他们一会儿队倒,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练习刺杀和做“抓特务”、“夺红旗”等游戏。看到他们那种生龙活虎的样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开展“小民兵”活动,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学习一些简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无疑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些少年儿童不注意选择活动场所,有时就在庄稼地里追逐练武,踏坏了庄稼,这  相似文献   

2.
上个学期,有同学提出要我教他们写读后感。于是我到处找,想找一篇小学生范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念念,还真找不到。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有这个学习要求的。写读后感有两种情况:一是不确定题目,让同学们在自己所阅读的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包括作品写出感受。二是指定阅读某一篇短文,要求写出读后的体会。对于第一种情况,同学们可以选择与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写。第二种情况是由老师指定一篇文章,或作品给我们阅读,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有鲜明特点,“有意义的”文章(作品)。不论是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作品)…  相似文献   

3.
刘徽 《现代教学》2007,(6):0-62
飞行员“我”是个郁郁寡欢的大人,因为“我”找不到和其他大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比如,“我”一直保存着六岁时画的一幅蟒蛇吞大象的作品,可当“我”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杰作拿给大人看时,他们总认为那是一顶帽子。在他们看来,只有数字、高尔夫、政治、领带才是大人之间的正当话题。孤寂的“我”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只身翱翔在天空中,与蓝天、白云、星星对话,直到有一天,“我”的飞机出了故障,迫降到了撒哈拉大沙漠,就是在那里,我遇见了小王子,他来自一个只有一朵玫瑰、两座小火山、跑两步就到头的星球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过: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怕是微弱的慰藉。第二是青年,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让他们那么愉快呢?  相似文献   

5.
参加自学考试给我的感觉就是太难了,耍想通过自学取得学历文凭那真是不易。自学和成人高校、普通高校招生不样,是宽进严出。只要报了名就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过一科就拿一科合格证,过完所有学科就可以拿毕业证。每一科都全凭自学,困难可想而知。选择了自考也就选择了艰辛,所以我对自考生充满敬佩之情,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的坚强。他们身上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感动。每当我看到自考生办理毕业手续的时候,我就被自考生那种喜悦之情给感染了,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参加自考要取得成功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做了中学语教师以来,我最愿意讲的课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每次讲鲁迅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一种教、听与作品之间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有可能超越这个职业本身所决定的、也极难避免的琐碎和“匠气”,体会到它所蕴涵的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踏进南逄中学的大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半,从进入学校、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意识到,从此,我将与学生有着一世情缘,虽然年轻、肤浅的人生经历,还没有让我学会去关心和照顾别人,可我却非常渴望能当一个班主任,一个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为他们导航的引航员。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实习的时候,看到班主任们每天忙碌的身影,我感到只是一种精神的充实,是一个教育者最大的喜慰。可终有一天,我成为其中的一员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烦琐和艰辛。我曾后悔最初的选择,可我又深深地认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就得风雨兼程。  相似文献   

8.
案例背景: 在批改作文“最难忘的寒假生活”时,看到一篇写跟爷爷吃麻辣烫的文章,有滋有味。作文评讲课上。我特地挑出这篇佳作推荐给同学们——出人意料的是A同学嗤之以鼻:“这篇作文是抄的!”同学说:“我昨天在《新概念作文》中看到一篇作文和他写的一模一样。”我顿时无语。究竟是谁剥夺了他们说真话的自由?为此我选择本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到了“假”习作原因:小学生习惯于或乐于写“假”习作,这与教师在实际作文教学、习作评价时有意无意“立意深刻、内容健康、材料典型、语言优美”等列为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假借他人作品。  相似文献   

9.
曾记得,在小学学过这样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歪板凳”的故事:一节制作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课桌上展示一下。老师巡回查看着同学们的作品,当他走到爱因斯坦身边的时候,发现桌上摆着一个歪歪扭扭、不象样子的小板凳。于是,老师不屑地举起这个“歪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板凳’更糟糕的板凳吗?”“有。”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爱因斯坦边羞愧地说着,边从自己的桌凳里拿出了两个更不象样的板凳。“老师,我交给您的那个板凳比我前两次做的要好一些。”看到爱因斯坦这种追求进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我在空中飞》是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人在空中看到的东西与站在平地上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自己在空中“飞”起来,并将自己“飞”在空中的姿态及看到的景象表现出来。第一次试教,我的教学思路是先欣赏拍摄角度不同的图片(平地、空中的不同角度的照片),然后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最后让学生创作、讲评。我还将图片、作品欣赏制成了Flash动画课件。可是在试教的那节课上却事与愿违,学生在欣赏屏幕图片及讨论作品时,尽管精美的画面使学生兴趣盎然,可是却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只有个别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挂职学习。让我有机会认识了温州第二十二中学的季慰祖校长。与季校长接触,他谈得最多的是精神。是二十二中精神。这让我产生了探究二十二中精神的强烈愿望。通过与他本人和老师们接触。让我的的确确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能量和蓬勃向上的风貌。于是。有了这份访谈录。  相似文献   

12.
今天是探索性主题活动“交通工具”的表征时间。在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选择组画、泥塑、建构等多种表征方式。在组画区里,孩子们分成了两组,他们友好、愉快地合作着。当组画活动进入尾声时,锦雯告诉我:“老师,紫睎那组有人没画完就走了。”果然那一组有几个孩子的兴趣已经转移到了制作区,而组画作品还没有完成。于是,我趁机引导:“那怎么办呢?”世玮说:“我们已经画完了,可以帮他们画吗?”我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与他们共同作画。最后,我特意将这幅画张贴起来,孩子们欢呼雀跃。我看到刚才没有坚持画完的幼儿有些惊讶和懊悔。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出现了互助合作的行为,这种  相似文献   

13.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其实,“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14.
来稿摘登     
第一次走入考场,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是和许多“叔叔、阿姨”一起考试,他们的脸上有喜悦,也有自信。顿然间一种特别的感觉涌入心中,我为更多人的求索精神所感动,所鼓舞。我证实了自己选择是对的,自考的艰苦太微不足道,“学海无涯苦作舟”,谁能说轻松又无所事事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卢雁  马方路 《上海教育》2005,(12A):6-10
“大学教育不光要看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应该在让学生打牢基础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他创新的火花。”百年校庆之际的复旦校园,迎来了第九届“挑战怀”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让该校常委书记秦绍德对“挑战怀”有了别样的理解,“杯赛具有的一种精神就是敢于向未来和未知挑战,年轻人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因为他们是最有胆魄、锐气,充满好奇又没有束缚的一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不了情     
与汕头老年大学结缘,始于7年前的一个书法班。那一次,我惊奇地发现,如此多的高龄对书法很投入很着迷,他们的晚年人生在龙飞凤舞中显得格外潇洒,夕阳在研墨挥毫时显得尤为灿烂。有一天,在书画展室,看到一位年过八旬的学员用刚劲挺拔的笔触写下“滴水穿石”四个字,我觉得这四个字代表的是一种心迹,更是一种精神啊!我初进老年大学这座“大观园”时获得的印象,正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于是,我又走进汕头老年大学的诗词班。  相似文献   

17.
蔡婷婷 《江苏教育》2005,(2B):24-25
我经常观察小朋友的作画过程和他们的作品,发现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喜欢画太阳。常常发现他们一拿到绘画纸,首先会想到在纸的上部画上“太阳”“云朵”等等。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小朋友在绘画时加上一定的背景,很多小朋友也会选择画“太阳”“云朵”。更让人奇怪的是他们表现的太阳往往都是一个模式的,连位置都是很统一的,大部分小朋友画在画面的偏左面。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常会看到老师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学生便读起来。好几次,我很想知道学生们到底读得怎么样,都用哪些读书方法,便有意识地走近学生,站在他们身旁仔细地听他们读书。但我听到的只是并不流利的读书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体现了教师教学关注点的变化,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但是,我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真的是任何年级、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吗?我以为,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慎…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课堂上的小插曲似乎比其它学科更让教师“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缺乏应变经验的老师常陷入一些“尴尬”之中。a.实验操作时,学生观察“偏轨”。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氧气》时,指导学生操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大部分学生都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我正要引导学生顺势得出结论,完成本环节教学时,一个平常寡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的东西掉下来。”我当时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时至今日,此事仍令我反思: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可贵的探索!这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假如我是张老师,看到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研究”昆虫,我会非常高兴。但高兴之余,我必须面对这样一种选择:是“追随计划”——带孩子参加园里统一的早操活动,还是“追随孩子”——支持他们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