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以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作为对外往来的枢纽,以其独特的基础资源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以其集聚、扩散等效应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空港地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新型功能区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空港产业结构对空港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空港产业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周边地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航空运输会吸引技术、资金、贸易、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附近聚集,从而使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模式随着机场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加强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经济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为定量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构建人均GDP、人均进出口额、三产GDP所占比重等8个指标,运用TOPSIS法对2004-2008年江苏三大区域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从2004年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很不均衡,苏南经济发展很快,苏中经济发展次之,苏北经济发展较慢,总体上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阶梯式落差,且到目前为止这种落差不仅未被打破,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差距。我们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等三方面来反映三大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统计数据入手,对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从中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过大,区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内工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通过运用区位熵方法,进一步探究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行性,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于扩大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取江苏省1992~2010年的相关数据,重点研究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的发展关系,并结合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应有之义,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体制、政策和市场上的缺陷,我国未能充分利用大国经济在分工、产业、竞争等方面的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因外部性、互补性而导致的聚集经济效应,在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成本优势,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国经济优势。同时,未能充分利用和享受大国经济在开放经济上的外部效应。相反,在许多方面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复投资,非对称性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外部效应、公共物品、规模经济等分析工具,尝试地提出了一个解释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竞争政策、创新战略、国际经济政策等区域经济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结构二者互为作用:一方面城镇化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又决定着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当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促进农村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来拓宽城镇化的空间范围,确定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古诺寡头竞争的博弈模型,考察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源于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合力的大小。当贸易成本较高时,地方化的市场需求导致厂商区位选择分散;当贸易成本降低时,有利于厂商集聚,但集聚究竟发生在哪一个区域,则取决于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叠加效果。集聚经济效应有可能阻碍区域经济效应的发挥,但是,集聚经济效应也有可能放大区域经济效应,特别是在专业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直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苏北高校服务苏北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苏北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得知,苏北地区陷入了教育与经济均不发达的不良循环之中。苏北地区要突破教育与经济均不发达的不良循环,必须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苏北高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切实履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从落后走向现代化所必经的阶段。纵观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上,苏北地区工业化水平落后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人力资本因素不可忽略。因此提出加大科教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投入不足,非均衡化发展,结构不合理是苏北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三个顽症。它的形成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也是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不当所致。实现教育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对于苏北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除了加大投入以外,还必须实施促进区域均衡、优化教育结构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先行 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苏南和苏中存在较大差距,这与苏北高等教育的布局失衡、结构单一、效益低下密切相关。苏北发展的滞后客观上已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高等教育要先行。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动态地分析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的经济运行状况。结果表明,江苏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往的惯性增长,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江苏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并没有持续的改善,苏南的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苏中、苏北地区,要想江苏经济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放缓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南北联动发展、苏南区位优势再造、苏中、苏北区位优势跟进。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均衡发展和子系统之间协调运转的一种状态。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矛盾,尤其是经济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首先应加大投入以缩小省内各区域及城乡教育的发展差距;其次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教育层次结构,使培养出的人才结构能满足经济结构的需要,使高校的科研能更快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南地区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界定.苏南地区应被划为优化开发区。苏南地区要尽快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苏北、鲁南地区相毗邻,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位置相似,竞合关系紧密。两地区的率先发展对江苏、山东全省具有全局意义。在面对鲁南的激烈竞争中,苏北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以开放为先导,以交通为依托,以产业为重点,以政策为保障,以竞合为动力,扬长避短,作出合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略论20世纪上半期的苏北农村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世纪上半期的苏北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与教育界自身两大因素,而教育落后对苏北社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则表现在乡村社会秩序紊乱、匪化现象严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依旧盛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的模型,测算江苏省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教育对经济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江苏省仍应重视和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