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北宋的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实行募兵制。镇戎军实行募兵制与征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金陷镇戎军后,仍实行征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兵役制;蒙元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制度,立国后的安西王府辖境,是蒙古兵、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集中驻防的地区,包括屯军;明代前期实行征兵制,嘉靖以后实行募兵制,固原招募的土兵乡兵是当时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清代前期实行世袭兵制,后期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在固原表现突出,向荣开清代固原募兵之先河,董福祥甘军招募固原籍兵士最多。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多参照禁军制度而定.北宋中后期,乡兵的军事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逐步完备.但多数征籍制乡兵的教阅弊端很多,在军事活动中收效甚微.而招募制乡兵如弓箭手和蕃兵等的编制、教阅比较严格,逐渐成为北宋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的同时,还针对北宋军事制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阐明了他的军事思想。一、“强兵”以“制褐夫”,也是为了制“暴君”为什么要“强兵”,加强军队的建设?李觏作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强兵”的宗旨是为了“制褐夫”,即防范、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他在《强兵策·第一》中,一开始就指出:“兵之作,尚矣。黄帝、尧、舜以来,未之改也。故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  相似文献   

4.
北宋乡兵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长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消极战略。因为边防线过于绵长,禁军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有效地防御辽和西夏,以及对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族的袭扰,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特别在西北的宋夏边境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兵逐渐成为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军事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5.
厢军是在赵宋政权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尽管对宋代的繁荣昌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厢兵在宋代军队中地位低下、劳役繁重、生活凄惨,这也成为厢军制度消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宋代厢军兵源多样。具体而言有:镇兵、收编军队、募兵、罪犯等。宋延通过此多种方式补充其兵源,使其保持一定数量,以发挥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代厢军兵源多样。具体而言有:镇兵、收编军队、募兵、罪犯等。宋延通过此多种方式补充其兵源,使其保持一定数量,以发挥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厢军兵源多样。具体而言有:镇兵、收编军队、募兵、罪犯等。宋廷通过此多种方式补充其兵源,使其保持一定数量,以发挥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读了《文献通考·兵考四》,对北宋的军队裁汰、骄兵、兵制这三个问题有几点思考。一、军队裁汰冗兵是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裁汰军队的重要不言而喻。事实上,裁军在北宋初即有,而且一直持续到南宋。但是,宋初裁军并不能简单地称作裁汰,而是整顿。国朝初平伪国,合并所得兵别为军额,其愿归农者解其籍,或给以土田。这些政策无疑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  相似文献   

10.
一、《始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十一家注》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李以两句为一意。而贾林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  相似文献   

11.
引言《新唐书》卷50《兵志》说:“唐有天下二百馀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又说:“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既曰禁军包括南、北衙兵,又称北衙兵为禁军,  相似文献   

12.
亟待开展的大学生诚信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信用问题日益引起人家的关注,诸多信用缺失的案例时常见诸媒体报道,如:假冒伪劣商品,企业间的拖欠账,贪官污吏的腐败,足球比赛中的“黑哨”,等等,这些表明,信用危机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信用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立国之基。《论语》中所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将信用在国家中的地位与“食”“兵”…  相似文献   

13.
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藩镇的起源藩镇就是方镇,据“新唐书”兵志所说:“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由此可知,唐代的藩镇,是从边防军发展而来。边防军如何会发展成为藩镇的呢?这应该从唐代边防军的兵将两方面来看。先从士兵方面说,我们知道唐初继续前代施行府兵制,兵士系由拣点而来,被拣点者为府兵,这种兵制,系建立于均田制的基础上,使得“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亦即在府兵制下的边防兵士,轮番服役,将不专兵。但自高宗武后以后,特别在玄宗时,均田制受到激烈的破  相似文献   

14.
典故三则     
四面楚歌 【原典】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相似文献   

15.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如何集兵应战,是所有国家统治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略述汉代的兵和兵役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兵,是指战士,然而在汉代,作为军队基本要素和基础构成的战士,主要不用“兵”来名之。“兵”字在当时主要的含义是指武器,当时多用的名称是“士”或“卒”,如:“战士”、“甲士”、“介士”、“卫士”、“骑士”、“楼船士”;“士卒”、“吏卒”、“甲卒”、“县卒”、“戍卒”、“卫卒”、“正卒”、“更卒”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士卒”和“吏卒”。以“兵”指称战士个体,则比较少,而且往往是与“士”或“卒”相连为一个…  相似文献   

16.
人们往往将北宋初期的都部署视为地方统兵官,将当时的统兵体制概括为“枢密院—三衙体制”。其实.北宋初期的都部署主要是中央统兵大员或前敌总指挥.宋初的统兵体制应概括为“枢密院—三衙—都部署体制”。  相似文献   

17.
(原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这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相似文献   

18.
刘金生 《语文知识》2006,(11):36-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在讲到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臣是凡人.偏在远郡……”其中的“臣”乃“巨”之误.“巨”指三国时的苍梧太守吴巨。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鲁)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土,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平!…由此可知“臣”当为“巨”无疑。教材应当及早予以更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一统王朝,为了统治无比辽阔的疆域,蒙元政府更多的依靠外族军队来弥补兵力不足或从事其他任务,乡兵制度应运而生。在云南边疆地区,乡兵曾起到重要作用,依据许多史料的记载,云南行省乡兵逐渐露出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20.
美文采撷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③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④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⑤矣!”…………项王军壁⑥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⑦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⑨船待,谓项王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