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隶楷汉字与古文字的结构原理不尽相同,传统的“六书”不适于作隶楷字形的分类标准与类别名称,汉字研究应该揭示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明确它的共时性分类原则,隶楷汉字出现的直观缘由是小篆那圆转的构字线条变成隶书的规则笔画,象形字不能“画成其物”,指事字不能“察而见意”,传统“六书”的基础-象形条例无法继续存在,汉字造字理论就必然会发生变革,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有六种;笔画直接组合法,加笔画法,符号组合法,符号偏旁组合法,会意,形声,这是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简称“新六书”。研究隶楷汉字的构字理论是对传统造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六书”是研究汉字的理论 ,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与教学都与它息息相关 ,而且这一学术传统仍将继续发扬下去。可以说 ,“六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也仍然富有蓬勃的生机。因此 ,清理、总结“六书”研究的学术史 ,使学人对“六书”的形成、发展概况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文联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韩伟先生所著《“六书”研究史稿》,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六书”研究史的力作。一、体系严密 ,分期富有科学性《“六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对从汉代兴起而绵延至今的“六书”之学做出了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3.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要说明的问题有三点:(1)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2)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3)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正确把握未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导向。  相似文献   

5.
汉字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形体结构所做的分类。此种名称的提出虽在20世纪,而其研究则自汉字学产生之日起就已开始。此如许慎“文”、“字”和“六书”、张怀瓘的研究、杨慎的“经纬”、戴震的“体用”、王筠对“体用”的具体实践等等;至于当代,其研究则更为繁盛,如“三书说”自沈兼士之萌芽、唐兰之发轫、陈梦家刘又辛之阐发、裘锡圭之总结,还如“四书说”、“五书说”、“新六书说” 以及当代汉字构形学之结构类型观等等。对此进行综述性的回顾于汉字形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代文字是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字,这不仅表现在文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以下简称字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关于汉字的字式,汉代学者阐明了“六书”的原则,认为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种方式创造出来的。然而“六书”毕竟是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而归纳出来的理论,发凡“六书”定义的许慎也并没有把他所看到的周秦文字用“六书”原则彻底解释清楚,更未亲眼目睹商代的文字。本文通过对殷商文字资料的实际考察,吸取“六书”说的合理成份,把商代文字的字式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种,并作出字式的若干补充说明。我们的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8.
汉字构形研究始于“六书”,徐锴的“六书三偶说”上承“六书”,下启“四体二用说”,推动汉字构形研究深入发展;受“体用说”影响,20世纪30年代,唐兰从汉字结构本身出发创制“三书说”,使汉字构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80年代,裘锡圭基于汉字的实际完善了陈梦家的“三书说”,提出的“新三书说”一直被学术界所推崇;90年代,相继有新的构形理论产生,反响大的有詹鄞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的“部件说”,分别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汉字构形研究经历三个阶段:发端、发展、成熟。“六书”说的提出是其发端,对“六书”说的重新诠释和整体改进依次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汉字构形学的构建标志汉字构形研究开始成熟。从其发展脉络看,汉字构形研究的历程就是这种研究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评王安石的字学理论及其他陈涛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可分析的文字。早在汉代,随着古文经学的兴起,学者们即把《周礼》中本是用以教学童的“六艺”①之一的六书,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种法则。许慎阐发了六书的理论并据此写成《说文解字》,标志着传统文字学的形成。尽...  相似文献   

11.
宋元明时期是六书理论研究的中兴期,其创新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理论、词义系统研究、转注研究、对指事的见解和“四经二纬”说等等。这些成果展现了此期六书理论研究的兴起之貌,内蕴着一种深刻的时代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我院学报2001年第1期发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梁光华教授的论文《汉字造字理论新说》,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20世纪后50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评,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  相似文献   

13.
先谈汉字研究。我国对汉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汉代叫小学。椒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指文字,小学教文字,所以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民国初年,章太炎认为小学这个名称不确切,提出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他在(论语言文字之学)里说:“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治属之。…·。·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诵读)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后来,人们就把小学改称文字学。…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东汉的《说解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和字学史上最高的经典名。其所创立的“六书”学说及用以对所收9353个汉字的解析,不仅建立了分析研究汉字的科学基础和应用体系,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影响。历代尤其是清代以来的人们都对它非常重视,无论是研究还是应用,都已经且在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韩伟 《语文知识》2007,(1):54-57
许慎对汉字的构形,做了两个级次的划分。“文”、“字”为第一个级次,“六书”是第二个级次。汉字构形方法的这两个级次的分类,既体现了对汉字产生与孳乳过程的描述,又体现了汉字构形的具体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传统的汉字学理论和构建当代汉字构形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许慎《说解字》问世,《说》的研究层出不穷,《说》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后世学在肯定《说》功绩的同时,也对《说》内容提出了很多质疑,在“六书”理论方面聚讼尤多,如转注、假借的界定,“六书”的次第问题,多形多声问题,亦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六书”的分类标准是造字方法这个观点分析,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公释,《说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形义学建立在汉字表意特征基础上,是中国独有的学问,自许慎以来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学说数十家。本文认为,传统形义学实际含形体学和动机学两部分,前者研究汉字形体的来源和构成,后者探讨汉字形体与汉语单词之间的联系。我们以此为准绳衡量传统形义学说,认为:在数十种形义学说中,许慎的“六书”、陈梦家的“三书”、王梦华的。写词说”是动机学的菁华;许慎的“文——字说”、杨慎等人的“四书说”、唐兰的“三书说”、王梦华的“造字法”是形体学的菁华。  相似文献   

18.
“六书”中前“四书”之比较研究韩伟在古代汉语中,读起汉字造字方法,总离不开“六书”之说,“六书”,即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汉代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而文子学家戴震则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  相似文献   

19.
“六书”说立足于小篆分析汉字构形,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但也有诸多不足。“三书”说弥补了六书说的不足,提出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掌握“三书”说,重在准确理解假借,“三书”说所舍弃的转注实际上便是形声字中加注了音符。  相似文献   

20.
<正> 研究汉字的结构,我国传统文字学有“六书”之说。尽管历来对“六书”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可以说“六书”基本上反映了汉字的产生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宇的特点,决定了解释汉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