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报纸为了占有一席之地,都争相在副刊上下足工夫,将报纸副刊看作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一个有效手段。1.副刊要贴近报纸的整体特色。楚天都市报的副刊形成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优势将在其所固有的地域属性、慢生活属性中体现出来。新媒体除了带来新的技术与新的信息形态之外,更将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活形态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与这种"热媒介"相伴的是一种碎片化、脱域性的生活模式。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对此进行解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副刊需要发挥其地域属性以及慢生活属性,对这种"过热"的媒介环境起到类似"平衡器"的作用。就媒介而言,媒介产品好或者不好,更多时候取  相似文献   

3.
“新闻揽客,副刊留客”这句报界中约定俗成的名言彰冠着副刊的地位和作用。在媒介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中,报纸要想站稳脚跟,弥补在时效性方面的劣势,除了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还应该更加重视副刊的品牌价值以及副刊在满足受众文化需求方面的独特作用。因此,培养从事报纸副刊工作的人才显得极为重要。存高等教育中,针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学生,讲授报纸副刊方而的课程,不失为培养此方面人才的现文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文艺副刊的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作为大众媒介,既有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的功能,还有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的功能,1919年新化运动以来,现代报刊不仅为激进的革命、化人所青睐,而其中的艺副刊也拉近了报刊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就象当今的广告养活报纸一样,在当年广告资源较少的情况下,报纸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艺副刊来扩大发行量增加收入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报纸的一个特色,副刊的历史已逾百年。在媒介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中国报纸市场化运作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报纸副刊显现出五大发展态势:多元化、专版化、新闻化、本土化、互动化。只有把握住报纸副刊的发展走向,因势利导,才能使报纸副刊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内容上的升华与经营方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报纸的副刊最有可能成为报纸的特色版面,它能使报纸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很多报纸的新闻都是一样的,能让人停留下来的就是专版副刊。"用副刊"留客",也是纸质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正因为如此,很多报纸正经历"从放弃到拾起"的过程,原本压缩的专版副刊  相似文献   

7.
报纸专副刊的改革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刊专副刊在传播大众文化方面起着先导和渗透作用。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研究报纸专副刊的改革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单纯的文艺副刊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丈化需求,“大副刊意识”是报业发展的必然。 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今天的报纸没有一家只是单纯的文艺副刊,而各种  相似文献   

8.
吴荻 《新闻世界》2011,(11):22-23
随着比尔·盖茨关于“五十年报纸将被电子媒介所取代”的预言,作为印刷媒介代表的报纸的未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有关报纸网络融合论、报纸微小化等观点层出不穷。本文以一个全新视角来分析,报纸作为大众媒介是如何由占据支配地位回归到原先传播功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介状态,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的,以为报纸的未来寻找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鹏  孔德钦 《新闻世界》2009,(12):159-160
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使报纸生存举步维艰。2005年中国报业已经进入拐点,而2008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则将报纸进一步推向崩溃边缘。而跨媒介集团可以通过大信用、高影响力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获利,并以此解决媒介本身的高投入问题。跨媒介集团还可以通过集团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对广告市场的占领,并实现媒介内部的管理标准化与专业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副刊越来越成为报纸版面中不断被压缩的对象。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副刊转型既是媒介生存环境所致,也是副刊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时代,我国报纸副刊无论是在强调内容改革的精品化、生活化,注重渠道改革的多元化、全面化,突出形式改革的丰富化、独立化,还是追求经营改革的品牌化、精准化,讲究人才改革多能化、广泛化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革命战争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主流媒介就是报纸、期刊和广播;1958年电视媒介在我国出现以后直到现在,我国的主流媒介基本上稳定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领域,其他均为非主流媒介。就报刊来说,虽然它们是传统的主流媒介,但是并非所有报刊都是主流媒介,所谓主流媒介也仅仅是指党报党刊。在我国,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在政策上只允许党和四级政府机构来办,  相似文献   

12.
荣晓曼 《新闻界》2012,(8):68-72
传统媒介价值增值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媒介的本土化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本文以西安《华商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报纸媒介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价值增值问题,即数字媒介冲击下报纸在内容产品的创造、生产等方面做出的调整和改变,并据以思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该如何定位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探索中国报纸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媒介,亦称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媒介等,其中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被称为六大媒介。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印刷媒介.19世纪末又诞生了声像媒介.20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媒介与社会,在互动中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媒介已深深地渗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已经成为大众获得信息得主要途径。大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对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各大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报纸作为最古老的传播媒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和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传播媒体争夺受众,报纸应该充分重视副刊的作用,让报纸副刊和报纸新闻一起,成为应对竞争的主力。报纸副刊是报纸所独有的传播形式,就新闻质的规定性而言,它是报纸新闻的有力补充,在引导社会舆论、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吸引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17.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板块,其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尤其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种专题性副刊作为报纸新闻的补充和延伸,在报业竞争中日益突显出其不可替代的软力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副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随着时代和科技  相似文献   

18.
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从报纸媒介作用的对象、现实的价值来看,报纸媒介的发展方向正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随着受众媒介的接触习惯的变化,报纸媒介的影响力被弱化,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提升报纸媒介的产业化经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集中研究河北省各个地市报纸媒介经营单位,结合目前的体制实施的产业化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寻求更有效率的做法,为在实践中前行的河北省地市报纸媒介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都市类报纸是目前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群落,但是全球范围内媒介集团的扩张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都市类报纸发展遇到了挑战。媒介地理学作为从媒介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延伸出来的新型学科,以新颖的角度来观照媒介塑造的世界。作者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中国都市类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并对都市类报纸如何充分利用地方地理资源取得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丹 《今传媒》2014,(1):65-66
都市类报纸是目前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群落,但是全球范围内媒介集团的扩张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都市类报纸发展遇到了挑战。媒介地理学作为从媒介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延伸出来的新型学科,以新颖的角度来观照媒介塑造的世界。作者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中国都市类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并对都市类报纸如何充分利用地方地理资源取得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