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当我们走进萧红的《生死场》时,会发现这里的人作为“人”的“内面生活”几乎全部被其动物性的一面所掩盖,从而成为了一群无生命的群体。关于这一点研究界已多有论述,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作者怎样以人和动物——两个在概念上有着各自独立的内涵与外延的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来呈现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乡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刻画出他们荒凉、麻木、呆滞、沉寂的灵魂世界,表达“人已非人”的主题意旨。  相似文献   

2.
王娓 《学前教育》2010,(2):24-2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晨,被冰雪包裹着的童话王国——六一幼儿院。敞开着大门,迎接每一位幸福的“六一人”。“六一人”是这里人给自己的称谓,每当这样称呼自己时,由衷的自豪、满足、自信溢于言表。院长刘燕就是这里的“掌舵人”。  相似文献   

3.
“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这是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这种提法也适应于曹雪芹。当然,这里所涉及到的“多余人”一词,并非完全套用俄罗斯文学中的“零余者”的解释,只想为我们的作者和他笔下的形象——那种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灵魂寻找一个代名词而且。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不想对曹氏生平多加赘述,只想就曹氏思想及其笔下的主要形象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曹家被抄的惨状…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莫把金针渡与人”的诗句,这是一时一事的话语。老师的教学,则不应该这样。教师应时刻注意“渡人以金针”。现在的问题不在“渡”与“不渡”,而在于如何“巧把金针渡与人”,如何“渡”得多、快、好、省。这里的“多”,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金针”;这里的“快”,就是要以易于接受的方式与语言表述让“金针”深入人脑,而不是一味地单刀直入;这里的“好”,应该是指让学习者牢牢地把握住“金针”,并尽快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此,则“眉”字就在其中了,效益也就最好了。那么,这里的“金针”是什么呢?具体…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中有“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和“走路的人口渴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到底该说“我们这里”,还是该说“我们那里”? “这里”,指称说话地或距其较近的地方;“那里”,相对于“这里”,指距说话地较远的地方。文中这两处均是闰土对“我”说的话,说话地是“我”的家乡——城里。指称闰土的家乡——远离城里的乡  相似文献   

6.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里所说的“熟悉的人”,就是经常见面的很了解的人。这样的人是很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们普遍关注对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我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最根本取决于其主体因素——人的进步与完善.人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其开发和研究,关乎现代化的基本进程.一、人的素质如果我们承认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哲学,那么凡被你认为不是“资源”的东西,只不过说明你尚不具有认识它的能力和技术手段而已.所以对于人类,所谓“资源”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的素质的函数.人是社会细胞、是经济结构的主体要素,人的素质决定资源的素质,资源的素质决定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整合,将语文的思维——措辞训练与语言感知熏陶积淀进行整合,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必将进入一个统观的境界和高度,这是令人向往的。这就是我们所说既区别于“小语文”又区别于“大语文”的“中语文”的语文教学理念,这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向,就是我们所主张的“第三条路”。正是从这个方向出发,我们提出了一种生成主义的语文教学观。在这里,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依赖的是新的语文本体性知识、语文基本原理——经过20多年不懈探索而产生出来的当代写作学——“写作思维学”与“写作措辞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做人当做大写的人。”也可能有这样的指责:“某某太不成熟了。”何谓“大写的人”、“成熟的人”呢?很明显,这里的“大写”与“成熟”并非是在描述个体的物理或生理属性,他们代表着每个个体心目中对“人应当成为什么样  相似文献   

10.
福柯在《词与物》中批判了两百年来西方主要的理论形态——人类学主体主义,认为文艺复兴、古典时期不存在主体,主体是19世纪第二次知识断裂的结果.福柯的“人之死”指的是与人相关的知识、人文学科的死掉,这里的“人”是概念上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实体的个人.  相似文献   

11.
《当代校长》今天“开张”了。作为当代校长当然首选《当代校长》,因为这里是让各位放飞思想、碰撞观念、分享经验的新天地。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呼吸,畅快地表达,冷静地倾听……《当代校长》的主打栏目——“峰会”,是一种纸上的论坛,一种无形的盛会,衷心期待在您的支持下高朋满座。第一次“峰会”讨论什么呢?经过激烈舌战,我们最终将首次“峰会”主题定为回归最本原的校长角色。在哑语的表述中,校长是在校园里盖章的人。“盖章”形象地代表了校长的地位与权力。那么校长们是否理性地想过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会有“虚”的成分存在。这里的虚,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脱离了礼貌且类似于虚伪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只讲“物”,不讲“人”,“见物不见人”。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缺陷”,他们提出要用“人”来“重新说明”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这些同志看来,在原始社会里人的本质是完善的、美好的;后来出现了私有制,人的本质异化了;将来随着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私有制的消灭,克服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又恢复到原来的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的复归。有的同志还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简单地概括为“人——非人——人”的历史公式,并誉之曰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我们看来,这一历史公式所体现出来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同时,这一历史公式也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的。  相似文献   

14.
改造人之死     
早上起床后,太阳能挂历告诉我:今天是3581年7月20日。记得去年的今天,“人类联盟”派我以“改造人”的身份进入“改造人基地”工作,以取得这里的统治者——都卜勒的信任。 和往常一样,我早早地来到控制中心,其他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来。我静静地看着窗外,到处都  相似文献   

15.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本注为:“我们社里那些道德行为高出一般读书人之上的人”,这里把“行为”当作一个词,欠妥。“行”“为”应是两个词:“行”是名词,“为”可以看作判断词,原注应改为“我们社里那些德行是一般读书人的先导的人”。  相似文献   

16.
论生育控制和人的权利与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最令人不安的问题之一,便是人口仍在超负荷、超极限地恶性膨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育控制,是当代进步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的基本对策或政策。但实行生育控制,便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人的“生命价值”、“权利”和“幸福”等道德伦理问题。关于“生育控制与人的生命价值”,我们已有专文论及(见本刊1989年等3期),这里想再就生育控制和人的“权利”与“幸福”问题,从人口伦理学的角度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没有弄明白人是什么,肯定弄不明白教育是什么。我们曾被误导,以为马克思只是在说阶级、政党、社会……其实,马克思大量地论述过人,精辟地,十分精彩地论述过人,而且,这是马克思论述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之一。人是什么?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的生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页)。马克思把人具有自我意识视为人的基本特征。“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同上,第46页)在我们这里不太喜欢多说的自由,教育也很少说的自由,正是由人的基本特征所必然拥有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人“懂…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第一期“家教话题”,我请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陆教授已是我刊读者熟悉的老朋友了,在去年的第一期“名人家教”栏中,我刊记者曾专门访问过她,她提出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在这里,她要和我们谈的是关于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品质和能力。欢迎大家来信来稿,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这第二座桥,就是切莫笔下也唱“白雪歌”——要求俗。这里的“俗”不是“庸俗”的“俗”,这里的“俗”就是易懂,不是只让少数人懂,大多数人不懂,而是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你在说什么。我们时常听到的是“通俗”,其实很多人具体写起来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单是一个命题,还是一个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课题。这里发表的,便是上海两所中学的学生对于上海部分地区今后发展的设想。或许稚嫩,或许单薄,但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不是梦想——假如你我都投入自己的情感与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