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宫体诗之迅速发展期主要在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前后至德元年之前(公元583年)的近60年中,其迅速发展之明显标志可从文学规律发展和社会背景变化两方面来概而论之.宫体诗潮流发展到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前后萧纲羽毛渐丰之日,亦正是与当时诗人众多、声势浩大、《玉台》矫世、拟作变革相得益彰之时.于是,宫体诗风亦正如顺水之舟,呈现出风靡朝野之势.  相似文献   

2.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在赋体作品中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既发扬了汉赋寄托讽谕的优点,又摒弃了汉大赋堆砌奇字、词藻的弊病;既有魏晋抒情小赋的清新风格,又有比魏晋小赋更为丰富的内容。它确实情真意深、文华词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前人赞赏说“古今之赋,此为第一”。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将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体,而当代学者王力则推崇《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正>《文选》之辑,体大思精.世听公认,风格沿袭,流别意指,则见仁见智,各执一说.故章学诚之《文史通义·诗教》下云:“《文选》者.辞章之圭臬,集部之准绳,而淆乱芜秽,不可弹诘,则古人流别,作者意指.浏览诸集,孰是深窥有得者乎?”可是“流别”“意指”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颇令人费解.清人刘师培之《文说·耀采篇》第四云:“六朝以来.风格相承,刻缕之精,昔疏而今密;声韵之叶.旧涩而新谐.凡江、范之弘裁,沈、任之巨制,莫不短长合节.追琢成章.故《文选》勒于昭明,屏除奇体;《文心》论于刘氏,备列偶词,体制谨严,斯其证矣.”申叔之论,较实斋有很大进步,然细考之,仍显简括有余.阐述不足.今人所论.或侧重于文体划分标准之探讨,或侧重于“沉思翰藻”、“文质彬彬”标准之界说(1),然于《文选》本体选录标准而言实仍有深入探究之必要.本文拟从拟作与《文选》的内部选择标准入手,拟图从试作与《文选》之间的内部联系拟作评述关键与《文选》选录之得失诸角度试加探索,以请教于诸位专家.一、拟作与《文选》选录标准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文选》影响之大.于诸家中无与伦比:先哲后进.咸资准的.为历代学人必读之书.而拟作之法自古及今即众说纷纭,甚或迭遭非议.建国之后,拟作更因其缺乏“人民性”、“时代性”而屡受“形式?  相似文献   

4.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5.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6.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拟作现象历来不受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尤其是赋品的拟作。本文从祢衡的《鹦鹉赋》说起,以此来审视魏晋文士对其的模仿,并探究他们模拟创作的初衷以及当时文人特有的"英才情结"。  相似文献   

8.
<正> 梁陈宫体诗(以下简称“宫体诗”)概念之界说,实乃宫体诗研究之关键所在.尽管自六十年代后期学术界对其狭义界说屡有质疑,然宫体即艳体之观点仍影响较深,没有出现突破性进展.欲深入探讨宫体诗概念界说,实应寻本究源,还其本来面目,才能为宫体诗研究打开缺口,并有利于向纵深方向发展.欲作较为科学、客观之论证,笔者拟从狭义说质疑和广义说试论两方面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9.
囿于对模拟的偏见,笼统的否定司马相如模拟之赋作的价值,这往往会抹杀司马相如对汉赋定型的贡献。司马相如赋作正是通过对屈原与宋玉作品的模拟,逐渐脱略了散文的特征,形成了赋的主客问答体式,以铺陈为体现赋之文体特色的表现手法,凸现了汉赋“丽”的形式特征,形成一种非诗非骚也非散文的赋体句式。充分关注拟作,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文学史线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遂初赋》为主足点,以《汉书·艺文志》与《两都赋序》辞赋理论之辨析为突破口,结合西汉末年社会思潮、学术隆替及文人心态的考察,探究西汉之际赋学流变之轨迹,及《遂初赋》在此演变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
赋题法是拟乐府创作中严格地由题面着笔,按照题面所提示的内容倾向运思取材的方法。齐梁以来,文人乐府诗大量使用赋题法构思立意,使乐府拟作既可沿袭古题之义采用时代新体,还可寓意古题,挖掘古题的时代新义,从而为乐府拟作在主题内容和体式结构上的创新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因赋题法的使用而形成的古乐府主题与曲题的对应关系,为唐代歌行诗创作提供了思路:诗人在乐府中寓意古题、别出新意,在诗歌体式上突破乐府制约,形成拟赋古题的歌行;“主题+歌词性诗题”的歌行,在对主题的强调中保留诗题“歌”“行”等歌辞性字眼,形成歌行的“标识”意义;自拟非歌词性新题的歌行,为进一步强化诗歌主题,其体类属性只在诗歌篇章结构上体现。唐代歌行体的形成与文人乐府赋题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具体演奏器具为主的固定选题模式,强调产地对乐器之性质、乐理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对乐器功能与演奏过程及其具体的审美感受的描述,对“乐”与“自然”和“人”三极关系的重视等,是《文选》音乐赋主要作家所共同遵守的创作程式。音乐赋亦体现了由以悲为美、特重伦理到追求中和之美、哲思浓郁,到由崇高美向优美转型的两汉魏晋审美变化。从各重其“器”到“琴德最优”,到特重人自身的音乐结构,则反映了审美主体由关注外在自然到希图借助外物以探究宇宙自然至理,到通过对人自身的彻底肯定来张扬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这种两汉魏晋审美思潮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13.
张衡不仅是东汉时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是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传承了汉代正统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促进了东汉诗赋文学的革新。他既创作出了汉京都大赋之极轨——《二京赋》,于摹拟中有创新;又创作了抒情小赋《归田赋》,第一次在文学中描写了田园隐居的乐趣,开辟了赋写田园情趣、山水之美的新蹊径,开魏晋抒隋赋之先河;张衡的诗作兼涉“四言”“五言”“七言”体裁,既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传统,又以文人身份创作五、七言诗,对五、七言诗体的成熟与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5.
《琴赋》是嵇康集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于一身而创作出的佳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皆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变汉体之旧”,在很大程度上脱出了前人同类赋之窠臼,更使其成为传世杰作.而成就《琴赋》诸多“闪光点”的原因,多认为在于嵇康的思想、性格和富有自然色彩的音乐理论;其实,归根结底,是在于魏晋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汉代以宫廷、猎苑、都城为主要体物对象的散体大赋,至魏晋时期发展成体物缘情的抒情小赋.南朝齐梁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咏物赋家,将咏物赋的发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其同题共作之植物、动物、自然、气候等咏物赋的分析,可以看出八友之咏物赋体现了诸多特性:体物、缘情增强的同时,缘情的范围却逐步缩小;呈现古赋向骈赋转换的过渡性;咏物拟作在因循中凸显创新与变革.  相似文献   

17.
考察文学批评史 ,人们对宫体诗的评价经历了从体裁形式向题材内容的转变过程。《梁书》从体裁的特点出发 ,总结宫体诗与此前的“元嘉体”、“永明体”的异同 ,用的是“艳”字。自唐代开始 ,论者注意到了它所描写的对象多与女子有关 ,虽然仍用“艳”字 ,但已含有男女之情的意思。清代以来则主要是言其内容 ,将之归于男女之情并称为“艳情” ,给予“格调不高”的评价。时至当代 ,诸多重要的文学史著作都沿袭宫体诗艳情的说法。事实上 ,“艳”与“艳情”的各自本义相去甚远 ,就后者所指宫体诗的题材内容而言 ,描写美丽女子并赋予诗人的美好情感本身就不为过错。而且 ,从《玉台新咏》所汇集的 188首宫体诗特别是其代表诗人的作品来看 ,其文辞清丽 ,内容广泛 ,虽然都不出美女藩篱 ,但情感纯洁 ,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真情赞美 ,毫不轻佻腐糜 ,于小范围见出大景象。正因为如此 ,宫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襄阳乐》是很受唐代诗人重视的南朝清商西曲歌之一。终唐之世,拟作乐府诗的主题多以表现“游女”这一襄阳的特殊民间风情为主,总体风格也多表现为绮丽的宫体诗风。此外,在古乐府诗创作兴盛的盛唐,拟作《襄阳乐》的数量却不及中唐以降拟作该乐府诗的数量,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恰恰表现出中晚唐文人在经历社会动乱之后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9.
建安学的告一段落,相继而来的正始学表现出了新的特征。自正始迄于魏末,一方面,玄风畅扬,另一方面,崇尚儒学、宗经复古的思想也渐次抬头。与这两股化思潮相对应,反映在赋学批评上,嵇康《琴赋序》深受魏晋之际玄风的影响,反对前代辞赋在体制旨趣上的陈陈相因,主张以表现“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为目的,是嵇康赋论的主要特征。傅玄《七谟序》,标志着辞赋专体史与风格论的出现,对后来的挚虞、刘勰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公绥“分赋物理,敷演无方”与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说有相似之点,与陆机“赋体物而浏亮”有会通之处;张华“言浅托深,类微喻大”的观念,引导了正始咏物小赋的创作,二皆表现出了玄学思维对赋学批评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