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编创故事。在创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故事是什么。故事重在描写事件的过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故事中可以写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可以写虚构的事件。故事应该关注人物,用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推进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语言要充满生命力,口语化的语言即可。  相似文献   

2.
活动目标1.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及情节,丰富词汇: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点)2.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及角色特点。(难点)  相似文献   

3.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体验语言的丰富优美,并借助各种活动加深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众所周知,儿童故事大多立意独特、语言通俗、情节生动且趣味性较强,是孩子们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类别。因此,故事教学成为幼儿语言教育中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一、合理选材,明确目标目标明确的故事教学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提升。根据幼儿语言经验和学习规律,故事教学目标可  相似文献   

4.
<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而讲故事,也是最能锻炼儿童将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相结合的途径之一。儿童要讲一个故事,要先阅读故事,掌握情节,读懂意思,然后在头脑中重组,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将一篇课文讲成一个好听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几个"助力器"。1.定标题,凸显故事的主线。在学习讲故事前,老师先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5.
故事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很主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故事本身具有的特点所决定。故事以其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形象和有趣的情节而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也乐于把各类故事作为语言活动的基本内容,作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故事教学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对幼儿的创造性培养较缺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唐丹妮 《广西教育》2013,(26):41-42
一、教学目标《典范英语》(6)第13本"The Ghost Ship"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语言目标: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的内容;能够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完成与故事相关的写作任务。2.非语言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科名前定"的情节在明代通俗小说中屡见不鲜,它用"奇梦"之类描写来预示情节的发展,制造悬念或是捏合各种杂凑情节.同时,小说中"功名前定"也有现实化与世俗化的解释,于是,也出现了若干解构"科名前定"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听人讲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如果小学英语教师能把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想必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这里所讲的故事,是指适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英语故事。那么,这些英语故事有什么特征呢?首先,故事必须具备有趣而明显的情节,也就是"故事情节"。其次,故事中必须出现一定的问题或悬念,即设疑,以及怎样解决问题或释疑。  相似文献   

10.
故事的语言富有生动性,强调事情的发生及过程,情节生动活泼,语言连贯且富有趣味性,深受儿童喜爱。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较为发达,对于直观可感,富有情节的语言更容易理解。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故事,迎合小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的故事,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并积极思考、探究,让英语课堂活力四射,精彩而高效。  相似文献   

11.
壮族源自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语言与风俗孕育了不少神秘的民间故事,《"特掘"扫墓》便是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本文主要以此故事奇特的情节为研究线索,从中浅析壮族独特的水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信仰,并由此反证这则故事产生及得以流传至今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二16单元的第3课,以"生活故事"为主题,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童年学习语言的真实故事,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且抽象、情节脉络较复杂。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相似文献   

13.
张萍 《考试周刊》2013,(31):81-82
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同时也蕴含一定的语言知识。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而且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使新知识在故事中不断重复和巩固,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故事要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有的故事内容很好,但有的词句过深或情节过于复杂,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要把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接受的语言,去掉一些次要的情节。  相似文献   

15.
不少学生在作答名著阅读题时,由于不能准确理解人物的语言,造成失分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阅读时走马观花,只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并没有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阅读名著,不可忽视其中重要人物的"名言"。原因有三:"名言"是集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镜子,情节发展的推手、人物命运的预兆。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正>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本身具有形象的思维方式,借着故事浅显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构思,将展开心灵与故事人物的对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是破译儿童心灵的密码,更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化学酶。所以,"没有故事的课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故事和教育,不是彼岸花开,应是那在地连理。故事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听、读、说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思考、写作、  相似文献   

18.
《三侠五义》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故事新颖独特、人物形象鲜明,也有语言通俗生动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情节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特别是情节的变幻多端、离奇惊险和悬念迭出是小说引人入胜、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从情节之险、情节之奇、情节之实三个方面阐述《三侠五义》的情节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9.
重构民间文学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主要以电影《白蛇传说》为例,分析民间传说——"白蛇传"在程小东电影中的变化,导演主要在情节的衍生、人物的蝶变、语言的奇观化等方面用现代的视听语言重述了白蛇的故事,完成了民间文学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20.
正《朋友船》是一则讲述小动物们在航海过程中面对困难、危险而不离不弃、齐心协力的感人故事,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易于理解。整个故事用一种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讲述,具体情节没做细致描述。很多教师觉得这则故事太过于概括了,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故事的浓缩性正好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以我对本班孩子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