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功能之一。但对这一功能的理解,有些地方却走了点调儿。某家日报因为近段时间接连发表了几篇揭露问题的报道,惹得一些人不自在,虽然所揭露的都是事实。上级因此批评报社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干嘛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党报要正确引导舆论嘛!”言外之意,批评报道不能算“正确引导舆论”。类似的看法不鲜见。因为是上级的看法,报纸发表批评报道只好慎而又慎。结果慎来慎去,往往是最好不登,省却了报纸的麻烦,说不定还可博得个“正确引导舆论”的夸奖。  相似文献   

2.
顾名思义,“去报纸化”即失去报纸特征之谓也。应该说,这一现象目前仍然存在。如果报纸成了文件汇编、讲话汇总,当然不可能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读者不想看、不愿看、不爱看,那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舆论引导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3.
□舆论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能“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矣”,只有“健全之舆论”才可贵。因此,对舆论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是顺理成章的结论。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更需要对纷繁的社会舆论进行科学、有力的引导,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从而保证社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历史上,有近代“舆论骄子”之称的梁启超,具有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颇值得现代人深入研究,以从中得到驾御当代舆论的有益启示。一、“舆论骄子”的舆论引导风采在中国近代舆论发展史上,梁启…  相似文献   

4.
刘荣庆 《今传媒》2003,(4):86-87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有言,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民的视线内”。 报刊是社会的“探照灯”和监测器,反过来,报刊也需要“探照灯的光束”照射和社会的监测。 报刊监督社会与社会监督报刊的矛盾互动规律的科学,即“探照”、监测、评价报刊活动的学问,叫报刊批评学。  相似文献   

5.
舆 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媒体的一项神圣的社会责任。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随着媒体的“批评意识”不断提高 ,一方面批评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 ,其舆论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程度却越来越小 ,这是从业者必须认真反思的一个现象。我想 ,这种现象固然与其它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 ,也与批评报道质量参差不齐、报道的功利色彩太浓不无关系。批评报道指标化批评是一种人性的需要 ,是一种社会需要 ,同样也是媒体存在的一种需要。作为媒体本身 ,其批评行为必须与前二者的需要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批评的效…  相似文献   

6.
监督是新闻舆论的基本功能之一。积极有效的舆论监督不仅能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进行制约,还能对公众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明显地体现在新闻媒体的批评、揭露报道之中。正是因为批评、揭露报道具有明显的、强烈的监督特性,久而久之,业内人士便把舆论监督与批评、揭露报道画了等号,使舆论的监督功能狭义化了。笔者认为,舆论监督功能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认识。换句话说,舆论监督功能具有“显性”和  相似文献   

7.
说到舆论监督,许多人都把它同批评、曝光划上等号,应该说这是一个误区。舆论监督包括新闻批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舆论不等于批评、曝光。大家知道,新闻界素有舆论界之称,舆论与新闻密不可分。舆论也是一种公众言论。但是由于人们受不同利益关系驱动,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反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摘     
《新闻学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刊载了艾丰的题为《关于舆论一律与不一律的断想》的文章,提出讨论新闻舆论“不一律”的问题。艾丰认为,“舆论一律”同“舆论不一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但从解放以来新闻工作的实际来看,“一律”一面,被强调和实现得比较充分,有时甚至过头;“不一律”一面,被认识和解释得不够,实现得更差。这同长期的“左”的影响有关。所谓“舆论不一律”,是指人民内部有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它实质上是人民民  相似文献   

9.
还是10月初,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全国大中小学生开展冬季长跑,时间半年。这一要求招致不少社会批评,但批评归批评,活动照旧进行。不过,组织这一活动的一位官员近日在《羊城晚报》上对舆论批评作出回应。针对为国庆60周年献礼的长跑政治化(这也是众多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该官员一边表示“我们反对‘去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尚不健全。地市报开展舆论监督难度颇大。一旦批评稿件见报,常常会碰到反舆论监督。因此,处理好新闻舆论的反监督,是搞好舆论引导,把地市报纸办得有生气、有战斗力的重要一环。“红脸关公”充不得“听表扬眉开眼笑,遇批评一触即跳”,这是对一些爱吹不爱批的人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在批评报道中,如何 处理“点名”批评问题,不 可轻率马虎。实践证明,对 同样一个批评对象,如果 该“点名”的没有“点名”, 特别是不该“点名”的点了 名,社会效果会大不一样, 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 效应。 为什么在批评报道中对 “点名”批评要特别慎重 呢?这是因为,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一个人有了某 种过失,心中已萌悔恨之 念,没想到自己的名字忽 然白纸黑字地登在报纸  相似文献   

12.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舆”原本是一种车,“舆人”是指造车的人,后来被赋予抬轿人的意思。这个词出现不久,便出现了“舆人之讼”、“舆人之谋”、“舆人之谤”等概念,意指下层人的意见、看法。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中,指下层百姓对朝廷旨意的议论。长久以来,舆论即被认为是行动的先兆和政治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能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现代社会,舆论受到格外的重视,人们甚至将它视为和社会民主形影相随的精神活动。在古代,舆论…  相似文献   

13.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责难古人蔺相如不去主动找廉颇谈心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蔺相如本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舍人出身,因“完璧归赵”而一步登天,职位却在朝廷重臣、战  相似文献   

14.
“市民最不满意的地方”,大都是市民关注的热点、社会生活中的难点,也可能是一些政府部门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点和空白点。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应该是舆论为之而呼的重点。因为市民最不满意的问题,往往靠他们自己去解决会有很大难度,但通过报纸给予曝光,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连娜 《采.写.编》2006,(2):32-32,33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舆论力量和舆论监督也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有的同志却认为:舆论监督、新闻批评,将矛盾公开化,容易引发事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据此,他们认为舆论监督不是帮忙,而是"添乱",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不正确的.优化舆论结构、理顺人民情绪、实现上层舆论与下层舆论的沟通互动,充分发挥出舆论力量和舆论监督的杠杆作用,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性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功能,主要看前者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作简单化理解的错误。所谓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这里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舆论监督的涵义有“参加”、“影响”、“威慑”、“制衡”和‘’批评”等,其核心是“威慑”和“制衡”。显然,把单纯的“批评”视为…  相似文献   

18.
文成国 《新闻前哨》2010,(10):23-23
“三俗”之风盛行,已经成为影响文化健康发展的毒瘤,抵制“三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而媒体首当其冲。作为公共信息与舆论平台,媒体传播什么、倡导什么,事关重大,需要加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包括抵制“三俗”在内的媒体导向,我认为要从“三论”去形象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新闻文摘     
引导舆论要力求做到“三得” 在引导舆论上,新闻媒介要力求做到“三得”:一是引导舆论要“得力”,就是要突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有说服力地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涉及到原则性问题,要旗帜鲜明,在引导舆论上积极、主动、有力,成为党和人民手中得力的舆论工具。二是要“得当”,就是引导舆论要掌握火候,把握时机,讲究分寸。如果舆论把握不当,失度乃至失控,就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或加剧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热点问题既要敢于触及,又要善于疏导,不去人为地“炒热”。要讲究宣传策略,有的该点到为止,不必追求“轰动效应”。有的该含而不露,不必和盘托出。有的该下毛毛雨,不必倾盆大雨。三是要“得法”,就是要改进宣传报道方式,提高引导舆论的艺术,正确把握报道规模、报道数量和报道频率,增强报道的吸引力与可读性,使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4,(11):31-32
陈铭德在办报之初,曾以四事为同人共勉之标的,即“一、传达正确消息,二、造成健全舆论,三、促进社会文化,四、救济智识贫乏。”并坚决表示:“决不官报化,传单化”。(见1931年9月《新民报》两周年纪念增刊)这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报纸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