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共御外侮、联合抗日的历史序幕。纵观张学良易帜拥蒋统一、拥蒋抗日到联共逼蒋抗日这几个依次递进的爱国举措,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拯救中华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功臣”。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在沈阳去掉五色旗,挂上象征全国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由关外王变为国民党中央的地方官,史称“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爱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国内外形势为他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建…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是否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与荣维木、赵刚商榷张建芳张学良在1936年4月9日延安会谈时,究竟是否明确向我党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荣维木、赵刚二位在《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一文①中提出了否定的意见。他们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全民族的抗战,雪国仇家恨之耻,张学良不计个人荣辱,实现了从“剿共”“拥蒋”到“联共”“逼蒋”抗日的转变,最终用“兵谏”的方式,发动了西安事变,又使事变和平解决,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人们千古称颂的一位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5.
193 6年 1 2月 1 2日清晨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了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 ,为了实现联共抗日的目标 ,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扣蒋”、南京的军事威胁面前以及和评谈判中 ,两人始终步调一致 ,密切合作。然而 ,在放蒋这一问题上 ,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决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一、张之主张 :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现在 ,几乎所有的论著和回忆材料都声称 :事变期间 ,张一再对部下表示 :只要蒋介石答应我们抗日的要求 ,我们便放他 ,还拥护他做领袖。并据此得出 :张之放蒋…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诚两将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坚持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日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博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民族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纵观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发生;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关头,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我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但蒋介石不仅加以拒绝,而且逼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实行“兵谏”,逮捕与囚禁了蒋介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蒋介石答应了联共抗日的要求,使事变获得和平解  相似文献   

11.
杨虎城将军是中外著名的爱国军人。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定认识。他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先倡导抗击日本的侵略。他深恶痛绝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逼蒋抗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同张学良一起,十分坚决而又极其果敢地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仍然不懈地致力于抗日的宣传活动,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对杨虎城的爱国行动极端仇恨,将他监禁十二年后加以杀害。今年是杨虎城被害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的动因□周凤平西安事变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的根本动因,普遍认为是来自两方面的民族大义,一方面是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民族大义表现在,面对日寇全面侵华,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为目标,竭力避免内战,促成全国抗日...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真心拥护他,证明他发动事变的真正动机是逼迫蒋介石抗日,并没有害蒋之意;张学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认为自己发动“兵谏”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只要全民族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愿亲自到南京接受惩罚;西安事变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是促使张学良不得不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一个原因;张学良相信已经建立起来的西北“三位一体”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这足以迫使蒋介石放自己返回西安。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放弃东北的深层原因探析雷家君张学良是民国史上东北最显赫的人物,因“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①而“功垂干古”。史学界对张学良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张学良在“九·一八”...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道题引起了我和同事们的争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反蒋抗日B.联共抗日C.逼蒋抗日D.实现国共合作。”参考答案是C。同事们也认为是C。但我认为B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确立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密切团结张、杨所部,以局部停战促成全面停战,及时地将"反蒋抗日"调整为"逼蒋抗日",广泛地展开统战工作,尽可能争取和团结可能抗日的力量,表现了高超的策略艺术,最终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走向国内和平和共同抗日的新局面,成为我党统战工作史册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两广事变对中共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政策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这一变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张学良的私人朋友——端纳三进西安,甘愿充当调停人的角色,对张、杨提出的八项政治主张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劝蒋接受八项政治主张。他穿梭飞行于西安、洛阳和南京之间,牵线搭桥,缓和局势,并主张和中国共产党直接谈判,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