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笑话     
雨二人酒肆饮酒,酒毕,久坐不去。主人厌倦,假看天色曰:“雨要来了。”二人曰:“雨既来了,如何去得?少待雨过再去。”主人又曰:“如今雨又过了。”其人曰:“雨既过了,怕他怎的。”《增订解人颐新集》犤清犦赵恬养撰RainTwomenweredrinkingatawine-shop.Afterfinishingthelastbottlebetweenthem,theysattherechattingwithnointentionofleaving.Feelingtired,theownerofthewine-shopmadeafeintoflookingattheskyandsiad:“Itlookslikerainning.”Onhearingthis,thetwomensaid:“Sincetherainiscoming,we’dbetterwaitt…  相似文献   

2.
    
母亲说,我是随着霏霏春雨飘落到这个世界的。 于是,“雨”便成了我的名字。每天,都有人深情地呼唤我——“雨!”。不知不觉中,我对雨有了无限的情意。我会写的第一个字便是“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May 《初中生》2006,(7):47-47
来伦敦的一名游客厌烦至极。“雨,雨,雨!雾,雾,雾!”他冲导游嚷道,“英国什么时候才有晴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高一册雨中登泰山【课文题解】课文的末尾写道:因为“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所以才能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又因躲过一场倾盆大雨,所以“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感到“意兴盎然”。这说的就是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课文标题《雨中登泰山师仅点...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第一册雨中登泰山[学习要点]《雨中登泰山》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抒写了作者雨中登临泰山的“独得之乐”。阅读这篇游记,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抓住“雨”,体会课文开头是怎样点雨的,结尾又是怎样以雨收笔的,文章中间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场早春的暖雨,是一场令人赏心悦目的多情雨。在“一个阴霾的日子”,她突然来了,“使人聚然感到一股复苏的暖意”。这暖雨“治愈”了“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多么及时,多么富有感情。这和杜甫笔下的春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足以让人全身湿暖!  相似文献   

8.
一、以教材引路,学习观察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是经过作者认真地观察、细密地思考而写成的。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例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搞清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的。然后,抓住雨的特点,从作者对雨的描写中,得出作者写的是“夏雨”的结论,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雨中”的重点,学习作者对“天地间”、“屋顶”、“屋檐”和“地面”雨景的具体入微的观察方法。其次,我抓住作者在…  相似文献   

9.
【阅读指导】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直切题中“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暗切题中的“送”字。淡淡几笔,勾勒出诗人临江送别、雨丝缠身的灰暗压抑场面。  相似文献   

10.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笑”值千金四川/陈邦林一)贾雨村之“笑”①雨村……便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②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③雨村听说,便笑·问门子道:“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④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  相似文献   

12.
听雨     
江南多雨,雨,于我有不解之缘。 耳畔潺潺的雨声,总使我浮想联翩:唐明皇人蜀地,于斜符栈道,怅听那绵绵不绝的雨声,心伤贵妃,乃制《雨霖铃》曲以寄恨;南唐后主李煜羁拘他乡,哀听“帘外雨潺潺”,心悼故国,乃吊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山水诗人孟浩然闲居田园,痴听“夜来风雨声”,心牵落花,乃感“花落知多少”;绝代才女李清照独处闺阁,愁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心念明诚,乃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3.
曾几的雨诗具有独特之处,其中咏雨写景的作品与前人迥然不同,构意生新,别出心裁;而另一部分表现悯农思想的雨诗,感情真挚、强烈,处处体现了诗人关心农事的“老农心”。其雨诗风格也因受“活法”说的影响,带有轻快活泼、平易清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冯进 《阅读与鉴赏》2007,(3):45-46,44
读过戴望舒的《雨巷》的读者,一定会被诗中弥漫的凄清、惆怅情调所感染。抒情男主人公“我”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和着雨中愁肠百结的丁香花,实在是一首“雨的哀曲”。  相似文献   

15.
雨娃娃     
孙文慧 《小学生》2006,(9):I0007-I0007
夏天来了,太阳公公正在散步,看见知了弟弟在树上说:“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日子来了。”太阳公公继续往前走,看见柳树姑娘对杨树爷爷说:“今天怎么这么热呀!”太阳公公继续往前走,看见禾苗也在埋怨,“今天怎么这么热,我的身体都快烧焦了。”于是太阳公公就去让雨娃娃下一场雨。雨娃娃答应了,急忙赶到天上,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杨树和柳树舒展开了叶片,知了说:“好新鲜的空气啊!”雨停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真是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6.
紧扣“雨”线展现“心计”──《避雨》教学浅谈福建/钟惠河《避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雨”为线索,写了迟雨、避雨和谈雨,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物──公社气象站的女气象员放在典型环境──春雨中进行描写,表现女气象员认真工作、热爱气象事业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8.
欣赏《雨说》 解读《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说》不是作者在说雨,而是雨自己在说,向孩子说。雨成了一个人,有了灵性。《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田圃在严寒和干旱中,冷冻了,种子被禁锢;牧场在严寒和干旱中,枯黄了,牛羊无法放牧;鱼塘在严寒和干旱中,水越来越浅了,鱼儿已不能自由游动;小溪在严寒和干旱中,已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四月,按农历算,应是阳春三月了,而冬寒不去,春温不来,不见雨的踪影,真是让人久等了啊!真是“群情尽望春”啊!真是“大旱之望云霓”啊!“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  相似文献   

19.
“天人相通”是中国哲学最为基本的思想。《诗经》中的“雨”意象的意义有:在农业方面,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奠定了雨作为神的地位,因此,人们千方百计地讨好雨神;在政治方面,建立于农业之上的政权必然受雨的影响,而在原始人的观念中,政治的好坏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雨情;在两性方面,天父以向大地倾泻雨水的方式确保地母受孕,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神话思维,由此雨的性交喻意被广泛地应用;在心理感受方面,雨的下降与悲伤这种下沉的情感在力的结构上的一致,使雨常被当作表达悲思的载体。通观以上四方面意义的产生,无一能脱离“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过了很久颈背才敢出来。出来时,天下雨了。“歌手不能让雨淋湿。”他说,“雨会让我的嗓子沙哑,我必须找个温暖的地方躲躲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