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数学中的「被减数」、「被乘数」……「某数乘以几」、「某数除以几」……一些人认为它再简单不过了,没什么可解释的.学生也不求甚解,对它的含义也似懂非懂.时间一久,题目中的数哪个是被乘数,哪个是乘数……,就搞不清楚了.如果数学教师能运用古汉语知识讲授这些知识,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得多.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首先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你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你知道吗》栏中,关于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春来江水绿如兰」一句解释欠妥.作者理解说:「……春天来了,一江碧透的春水,赛过那晶莹的兰天!」把原词中的「兰」,理解成了「兰天」.我觉得这里的「兰」应理解为兰色.兰,是一种草,蓼科,一年生,叶可制染料,即靛青.我们常说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就指这个兰.白居易的意思是:「一江春水碧绿碧绿,绿得都发兰了.」用特徵和颜色借代主体,这在修辞学上是允许  相似文献   

3.
一、对常用词,联系有关句子理解。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大多数属于常用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大海的歌》一课中「仿佛」一词,如孤立地提出来让学生解释,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查字典解决,但联系「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个句子来理解,学生会很快意识到「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 二、对合成词,先分析词素,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汉语中的合成词较多,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素),每个词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例如《晨读》一课中「思索」一词,「思」是熟字,学生知道它是考虑的意思,「索」是生字,让学生查字典,联系词句会选择「寻找」这一义项,「索」与「思」合成思索,是考虑探求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来理解,学生会用思考等近义词解释。  相似文献   

4.
课文注释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并加注「何(以)……为」一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我以为译成:「凭什么要攻打它呢?」更确切些。「何以……为」的形式,既不同于「何为」,与「何……为」也有差别。「何为」可译成「为什么(或干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对译为:「你为什么生在我家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看。根据课本编者「提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骄必败」,其大意是:骄傲一定要失败.它共涉及「骄」与「败」两个方面内容,而重点又在「败」字,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根据这个题目(论点)要求,文中所列的要么是「谦虚一定胜利」的正面论据,要么是「骄傲一定失败」的反面例子,或者正反两方面论据都有。然而文内列举的论据是:①以资历为骄,②以经验为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题目与正文论述顺序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文中整体出现三次,首尾各一次,第三段一次。每次引用顺序不变,即「鱼跃」句在前,「鸟飞」句在后。这种论序,上下一致,并无问题。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题目,却是「鸟飞」在前,「鱼跃」在后,二者之间虽然是并列关系,可以易位而用,换后句意也不会发生变化,但这样一来,「鸟飞鱼跃」题序与正文「鱼跃鸟飞」论序就不相吻合,显得结  相似文献   

7.
有位外语教师把英译汉中的汉语「亨利」读成了「亭利」,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其间,一位学生小声地告诉他「不是Xiǎng是héng」。不料,他竟悖然大怒:「谁让你乱说话,就你知道!」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也有过去和非过去的时态对立。英语中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是用「V+ed」的形式来表达,日语则是用「た」形来表示过去时。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日语中的「た」形并非单单表示过去,对日本语的「た」形时间点的理解我们应该理解为它可能是与现在有关联的那一瞬间的现在这一时间点,也可能是完全与现在分割开的过去这一时间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习日语的外国人,由于对个别单词的用法理解不够到位,或是把该单词的用法画蛇添足,从而在具体应用当中出现了很多误用。「明日のうちに読み上げ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中的「うちに」的误用就是典型的例子。「うちに」是"在一定的时间、数、量的范围之内。期间。"的意思。与「までに」、「中に」有相似的意义和用法,但是在表达将来时态的句子当中,「うちに」所接续的时间名词不能使用将来时态,而是应该选择现在时态。也就是说「明日のうちに読み上げ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这个句子,就是由于没有理解「うちに」的特殊之处,从而产生的一种误用。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は」和「が」的表现方式和用法复杂,同时,汉语中又没有「は」和「が」的用法区别,这些都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理解使用日语造成困难.本文解析了野田尚史总结的关于「は」和「が」用法区别的五种原理,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种原理,并根据难易程度调整顺序,形成区别「は」和「が」用法的六种原理.通过这些原理来进一步解析「は」和「が」的用法及区别,旨在达到使日语学习者理解并准确运用「は」和「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と」、「ば」、「たち」、「なら」在日语中都表示条件,「と」、「ば」、「たち」都既可以表示假定条件,又可以表示确定条件,还可以表示恒常条件,虽然「と」、「ば」、「たち」在意义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以替换使用,有些地方不能替换使用,而且即使能替换使用也会产生一些意义上的差别。「なら」的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纯粹的假设。另外它们还有一些独特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带妹妹     
我的女儿笑笑仅两岁半,却常常当「姐姐」,带着可爱的「妹妹」。笑笑两岁生日时,我出差省城带回了一个红色布姓娃,告诉她:「瞧,爸爸给你抱回个「红妹妹」,以后你要带好「妹妹」,别淘气。」笑笑似乎听懂了。她抱着娃娃向邻居小朋友夸耀:「我有「妹妹」了」当晚,抱着「妹妹」甜甜地入睡了。有了「妹妹」,笑笑总是以姐姐姿态,同她聊天、讲故事,帮她洗脸、洗脚,给她添衣加被,哄她睡觉,一板一眼,有模有样,那么投入,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3.
李孟欣 《考试周刊》2011,(40):101-103
「もらう」是授受动词的一种,前面一般接续助词「に」或「から」表示动作的起点。本文从接受方是否想得到某物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にもらう」和「~からもらう」进行对比,得出(1)接受方想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主要表现出接受方的感激之情,「~からもらう」强调动作的出发点;(2)接受方不想的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语义蕴含丰富,「~からもらう」只是强调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4.
這學期我組學習了凱洛夫「教育學」第五、第六兩章,它們是論述關於課堂教學和教學方法的問題,內容比較具體,也較易聯繫實際,學習以後,感到有些收穫。 過去我們學習「教育學」是採取個人閱讀、集體討論的方式。閱讀時間主要在每週兩小時的業務學習時間內。因此對「教育學」的內容,體會不夠深刻,以致在討論時,往往提不出什麼問題,有時就把時間花在理解詞句方面,並不能很好地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因而收穫不大。 這學期(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參照了瀋陽二中「中心發言人」的辦法(見「人民教育」本年三月號「怎樣學習『教育學』? 」一文)進行學習。在第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6.
为“成人仪式”叫好龙升旗欣闻上海在外滩公园举行了首届成人仪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感此项活动意义非同一般「成人」这个词看作偏正结构,可理解为「成熟的人」,如果看作动宾结构,则是「成长为人」的意思。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成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的人,...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學」去年十月號發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小說——「冬天的橡樹」。十四歲的俄文教師安娜·瓦西里耶芙娜努力克服了她刚開始教學工作的許多困難,並且在短短的兩年間已獲得了「能幹的和有經驗的俄文教師」的聲響。她也很滿意於自己的教學成績,孩子們都已經能够很流暢地回答她曾經教給他們的關於「什麼是名詞」的答案,像「猫」、「窗戶」、「桌子」、「房屋」等等了。這些答案,她曾經拿它教過上一班的同學,成績並不壞,而現在這一班的同學又能這樣很流暢地不假思索地回答她,她當然感到,別人對自己的「有經驗」的讚揚,是可以當之無愧了。可是事實也不全如她想像的那樣。小個子。圓臉凍得通紅的沙武式金,幾乎經常在她上第一節俄文課時遲到,並且在別人回答「什麼是名詞」而紛紛叫喊着「貓」、「窗戶」、「桌子」、「房屋」的時候,他却固執而又激動地高聲喊着:「冬天的橡樹!」雖然安娜·瓦西里耶芙娜一再跟他解釋:光說「橡樹」就對了。可是他仍然固執地叫道:「光是橡樹——什麼?冬天的橡樹——這就是名詞!」  相似文献   

18.
以日语评价语气复合形式「してもいい」和汉语"可以"为考察对象,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两者的区别,结果显示,二者在表达"许可、承诺、意志、提议、看法、许容"六种含义上基本一致,当「してもいい」被拆分为「しても」和「いい」两部分来理解时,「してもいい」与形容词"可以"的用法基本一致,两者在其它场合中基本没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19.
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结构,它来源于人体在外部空间世界中的活动,具有体验性。但是由于人类可以把它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因此它可以被用来组织人类的抽象概念。「に」格助词具有典型的多义性。用意向图式分析「に」格助词,证明其各个义项可以归纳到"路径起点—无限接近—路径终点—重合"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图式当中,从而使对「に」格助词的理解更加形象化、简便化。  相似文献   

20.
有一個學校,全面推行課時計劃以後,為了「有計劃」地掌握課堂教學時間,便採用了一種「新」的措施。這不是加强課前準備與授課計劃,而是每節課到十五分鍾時就打鈴一次,用以表示「提问完了」;下課前五分鑪再打鈴一次,用以表示「佈置作業」。為了使教學環節符合打鈴時間,教師在课堂上「戰職兢兢」。還有一个學校,也是為了便於教师「掌握」課堂時間,每節课按五個教學過程打五次鐘。教師的授課環節,符合打鐘鐘點的,才算教的「成功」,「符合」先進教学經验。另有一個学校的某位教師,費盡「苦心」,「研究」出一种掌握課堂時間的「方法」:上課拿一根燃着的香,香上刻着五分钟、十分鐘的記號。把它裝在玻璃管内,放在講桌上。說這是「發明」,起名叫「課时計」。據說还要推广起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