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从求异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途径入手,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瞄准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思考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发展语文思维。如果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尝试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那么必将加深体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启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的个性思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感知与理解,需要以思维作为支撑;思维的运转和呈现,需要以语言为躯壳,这两者之间从来都不能割裂开来.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可感的指向语文实践能力发展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参与中,形成言语能力的生长,让语文学习落到实处.语文思维能力的生长需要教师设置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借助问题剥开学生思维的外衣,引领学生从文本的浅处深入文本的内核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对较长的思维链条,清晰地认识其中的因果链条,让思维认知更加富有层次性、多样性,不断趋向于完善.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肩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锁定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欣赏与评价的能力;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谈感受;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以历练语言能力为中心,要从语言、思维和思想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而语言、思维和思想是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阶梯。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维联结、促发思辨和实践迁移三种途径,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进行语言意义建构、语文思维建构和人文思想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对生命的引领价值,促进学生展开真实、完整而深刻的语文学习之旅。  相似文献   

7.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思维训练策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课文的重难点、单元训练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等,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推论性对话、推想性描述、多元性解读、可能性解答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的文本教学,教师要寻找文本中的"笑点",引导学生在"慢读"中感受故事人物的语言智慧;也要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打开文本语言的"包袱",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概括文本,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扩充课题、梳理人物关系、提取归纳作品要素、合理设定主干等方式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能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分角色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得到情感熏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语文要素编排序列和文本体裁,明晰分角色朗读的要求,立足文体特点,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水平,统筹设计朗读活动,让学生逐步习得朗读方法,最终提升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洪海燕 《江西教育》2022,(11):38-39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思维的训练不能脱离文本内容演化成"空中楼阁",而需要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平台,让学生在语言的应用中发展思辨能力.本文从理性思维、直观思维、思维意识、思辨品质、思辨素养五个方面出发,探究在语言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多元思辨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主要是通过阅读训练来进行的,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师要立足儿童发展,落实语用教学,在解读文本、感受文字、想象留白时渗透语用教学,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语言的发展与培养,更是思维的进步。单纯依赖语言的进步并不能实际带动语文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使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赏析品味、关联阅读、迁移创造等策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发展思维、内化文本等,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把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组织串联教学环节的线索,同时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形象的语言、得体的语言和丰厚的语言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范例的价值、突显文化韵味,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同时理解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语文课堂,应实现从教"语文知识"的课堂向培养"语文素养"的课堂转变,而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是生长学生思维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加强注重文本的内容理解,发展学生的语文表达,使学生思维得以激活。语文课堂,就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激活语文思维,生长语文智慧,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文本的研读、品位,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品位文本富有魅力的语言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相似文献   

20.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使命。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建构、文本思辨、文本鉴赏、文本感悟,进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儿童主体,回归语文本体,回归学习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