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2.
李名萱 《视听》2022,(5):147-150
约翰·彼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媒介史家、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哲学家.在《对空言说》一书中,他回溯了传播观念史演变的过程,探讨了人类传播史上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心领神会的完美交流不懈追求却始终身陷"对空言说"的无奈与困境.其中蕴藏着一条若隐若现却贯穿始终的主题——传播中的身体问题,成为探索与思考传播中身体在场重要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孙雅然 《视听》2022,(4):48-51
作为现代社交娱乐的一种重要媒介,电子游戏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影响着身体的介入程度和呈现方式,对我们了解媒介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电子游戏这一媒介的演进过程中,身体呈现出多元的参与方式与在场状态.电子游戏创造了人类的虚拟身体,实现远程在场状态.这一虚拟身体不再只是现实身体的意象投射和符号化身,而且是从现实身体延...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4):85-92
城市生产了边缘空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流动不断压缩和驱逐空间中边缘群体的身体在场,传统媒体则从情感上剥离掉主体的精神依附。空间再生产阶段,边缘空间与新媒体都希望将边缘群体纳入自身活动的轨迹。二者对主体"在场"的共谋使作为边缘空间中的人形成身体的边缘在场和情感的虚拟在场,陷入"在而不属于"的悬置状态,实质上仍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主体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过客"心态由此产生。如何将城市边缘空间中人的身体和情感重新放回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10):65-74
在线社交为透视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一面棱镜。交流中的身体悖论展露无遗:一方面,在线社交以身体缺席为前提,并且让非亲身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又以符号形式模拟、复写、再现身体,用虚拟空间的在场弥补物理空间的缺场,用技术化身的出席代替血肉之躯的隐退,以营造身体在场的虚幻假象。仪式性的交往被程式化的连接清除,以身体为中介的体化实践被以数字符号为中介的刻写实践接替。然而,在线社交产生的符号异化和技术异化反证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意涵,传播的肉身性问题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6.
"吃播",作为一种近两年流行的网络直播形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逐渐兴起。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运用身体来作为个体符号,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本文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分析,聚焦当下"吃播"热背后,个体的身体被吞入媒介景观当中,成为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的背后,带来的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播的研究中,无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还是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微观层面考察具体场域中民族社区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这些研究取向都要面对如下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不同个案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民族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民族传播的研究置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下,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媒介化"、"日常语态"和"超越乡土",并阐述这三个基本分析概念的彼此关联。最后,文章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进路应该把握住"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和"媒介意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7):18-24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可穿戴设备、VR、AR、移动互联、全息影像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这一新生语境再次激起"技术与身体"的哲学思考。本文认为,"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身体应当被指认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知觉身体",而技术则应是先在于人的存在的"座架",它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场域。人机交互的具体过程则呈现出双向"驯化"的特征,我们应警惕技术的无限扩张,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聪 《视听》2023,(3):121-124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Vlog的制作和传播将身体重新询唤为主体,并通过对身体的再度感知,实现了一种“作为生活”的具身传播。作为关乎身体的媒介,Vlog以其高度的生活化和虚拟的在场性,使得Vlog的身体呈现成为事实上的“缺席的在场”。而文化意义上的Vlog则以一种不可避免的“身体的展演”,实现了消解认知的新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10.
真人表情包作为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不仅改变了个体交往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形塑着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使用.在交往机制层面,网络对话成为基于自我认知和期待下的选择性表演,个体在充满情感控制与计算的日常谋划中实现"面具化生存".而在身体认知层面,个体通过表情包符号将身体从物理空间抽离,实现了无限在场和主观述情,身体价值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个体的身体观也发生着转变,面容的尊严象征日益消解,祛魅后的身体受到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双重渗透,过度消费身体的价值倾向引人担忧.  相似文献   

11.
王静 《东南传播》2020,(5):40-42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正在重塑传播主体,身体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物质性存在,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存在的基础",还是福柯所说的"历史的产物"?对此,性别作为身体个性化的表征,既是现存权力等级的重要基础,又是个体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身份标记,是一个探究传播具身性的重要视角。本文作为初涉媒介哲学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朋克电影文本中的性别身体呈现,展现新型媒介环境下身体与性和性别的可能性,反思媒介技术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0)
基于传播技术发展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崛起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整体品貌。社交媒体衬映着传播技术的大众化与民主化,它激活了长期以来被边缘被落寞的微观政治生活,形成了微观政治传播的独特景观。新型性别权力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微观政治传播中的崛起,格外引人注目。性别权力是考察微观政治权力的重要场域,其中,宏大的、否定性的传统性别权力逐渐收缩,表现为公私领域的性别融合、资本运作的性别包容和媒体营销的性别反击。微观的、建构性的新型性别权力逐渐崛起,表现为超越身体的性别规训、多维扩散的性别凝视和日常生活的性别渗透。这种权力结构的转化不是断裂的,而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化共生。新型性别权力从特定的角度,反衬着一个现代国家的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对新型性别权力问题客观观察、理性分析和前瞻引导,对于宏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颖颖 《今传媒》2016,(9):48-49
今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兴起,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媒介中以文本、图片、短视频甚至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而身体在媒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聚焦当下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指出网络直播中个体的身体被吞进了媒介景观当中,成为了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由此形成了新的媒介身体文化,并且在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被物化的可消费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时间是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探寻疫情期间媒体新闻报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媒介时间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媒体通过全天候、多维度、多渠道的报道影响身体的具身,重构了时间的感知,赋予受众身体在场;同时媒体建设性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新闻报道实践正好契合疫情期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念,平衡受众的认知,促进信息治理,引导舆论,感化受众同心同德,引发共鸣,继而推动受众同向同行、聚民心、凝共识、汇力量赢取全民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交流工具.本文在简要介绍虚拟现实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虚拟现实中人与机器在感知系统和行为系统界面的元素构成及其在传播交流中所具有的沉浸性特征.并由此判断论证,虚拟现实以其全新的传播交流技术和独特的界面设计,正在产生一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传播交流方式--沉浸式传播.而随着沉浸式传播的出现并逐渐被大众接受,又将使虚拟现实成为一个超越电影、电视、网络等流行传播媒介的、可实现跨时空在场交流的超级传播媒介,并进一步颠覆人类长期积淀的生存经验和目前固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8):2-9
随着现代性对乡村产生深刻影响,村庄逐渐"原子化"、"离散化",正在面临失序。学术界对此展开了诸多研究,但是对村民分散在不同空间中的"离土又离乡"的村庄如何从整体上维系秩序缺乏考察。移动互联网进入乡村,为这类村庄社会秩序维系带来了可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群成为了村庄新型公共空间。村民通过微信群从不同地域的现实空间走向网络公共空间,经过长期互动形成了合作场域,在其中进行问题剖析、社区学习、舆论监督、加强邻里关系、开展媒介动员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离散化"村庄的再次聚合,将"半熟人社会"转变为"熟人社会"。微信群中的在场和互训是关键因素,村民通过集体的虚拟在场和互相规训再造了"公共人",从而维系了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18.
以微博为首的新兴网络媒体的快速普及,标志着Web2.0时代中的舆论监督正朝着以公众主导的模式发展。微博"围观"成为网络舆论监督行为的典型表现之一。运用福柯的微观权力学对网络舆论监督行为的权力运作和规范机制加以分析得出,"围观"通过微小个体的话语力量的聚集产生出巨大的规训力量,并通过法律、市场、社会规范和架构将其规范作用从网络虚拟空间转移到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9.
手机对青少年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吉登斯的“时空分离”为理论框架,剖析了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对于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手机使家庭代际传播实现了“缺场的在场”,延伸并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手机延伸了父母的控制,使他们即使“身体缺场”,也能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微管理”;对于父母的这种“远程照料”,孩子们十分矛盾.此外,手机还使“近在咫尺”的亲子之间面临着“在场的缺场”“交流的无奈”等尴尬图景,引发亲子关系的不谐音.  相似文献   

20.
蔡林杉 《传媒》2021,(10):91-93
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