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至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考古发掘证明,马王堆是西汉早期长沙国丞相、 侯利苍家族的墓地。2号墓是利苍本人的墓(公元前186年),1号墓是利苍妻子的墓(公元前168年以后数年),这在学术界已得到一致认同。但是对于马王堆3号墓(公元前168年)的墓主是谁,存在很大分歧。一说是第二代 侯利 的墓,另一说是利 兄弟的墓,已争论十余年。最初《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中提出马王堆3号墓的坟“是利 的兄弟”①;《马王堆汉墓》的作者也认为:“三号墓…  相似文献   

2.
汉阳——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为汉阳最先涉足武汉这块青山碧水的先祖们应该在汉阳。作为地方行政中心,汉阳也早于武昌。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中,汉阳在西汉便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县治所在地了。因此,当武昌还仅仅散乱地居住着一些以渔猎为生的少数居民时,汉阳已经是一个像样的小镇。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命黄祖为江夏太守,黄祖便在柳浪闻莺的月湖旁筑起了一座军事城堡——却月城。因为黄祖据守在却月城内,汉阳又升级了,成了江夏郡的郡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并专程到大理考察。期间,他深入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考察,这是开发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他鼓励园区企业"走出去","通过创新赢得市场、赢得发展",指明了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坚定了我们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给予了我  相似文献   

4.
陈四益 《寻根》2016,(4):106-108
正何宝民先生新著问世,责我作序。序,我何敢!但他结集之前,散见于几种期刊的"民国文学旧刊寻踪"系列文章,确曾读过一些。随着他的笔触,行走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那多姿多彩的"山阴道上",一丘一壑,一草一木,大有应接不暇之感。我读大学的时候,"现代文学史"包括了"五四"以后中国的全部文学。后来强调"十三年"(1949-1962),于是,把"现代"断在1949年之前,之后一段就叫"当代文学"了。这样,所谓  相似文献   

5.
埃文斯·卡尔逊(EVANSF·CAlll3ON)是中国人民真挚的友人,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他比我长18岁,照中国的说法,我们是“忘年交”。在58年前,他同刘白羽、汪洋和我等到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八路军敌后根据地进行考察,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5省,行程30X)余公里。我们一同在炮火中穿过敌人的防线,一同过着敌后艰苦的生活,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那时他42岁,我24岁,刘白羽和汪洋比我小一些,所以他以年轻人阿OUNGBOYS)称呼我们,而今天,我这个“年轻人”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了。值兹纪念他百岁诞…  相似文献   

6.
从前我并不喜欢装置艺术,甚至认为所谓装置艺术就是反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力衰竭的表现,是一帮搞舞台设计的“家伙”鼓捣出来的噱头,但自从结识“新生代”艺术家何翔宇并走近他的装置艺术后,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个朋友住在科罗拉多,他邀请我在回国的途中去他那里停留几日。我没有太多的犹豫,因为是好友,更是因为他所住的这个城市的名字——LOVELAND——爱之地。我很想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浪漫之地。朋友是个画油画的;他原来的主题是山东农村,画风很写实;几年没见了,画风还是有了不小的变化,隐隐约约还能看出山东农村的影子,可题材已经是很美国化的了。“不是美国化,而是LOVELAND的影响。”——他这样说。LOVELAND位于洛基山脉的东部边缘。抬眼望去,就可以看见雪山,看见洛基山脉的雪山在湖里的倒影。画家说,他也是一到就喜欢上这里的;然…  相似文献   

8.
王鹤鸣 《寻根》2009,(3):118-127
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凡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渔溪翁自叙源流家纪”中指出的那样:“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自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所谓“源”说的是姓氏来源,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有关情况;所谓“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情况。  相似文献   

9.
促使晚年的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并不是我。然而,我想,正是我,一个身无分文、孤苦伶仃的普林斯顿学生使得他受到美国人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欢迎。毫无疑问,我是第一个和他一起共享冰淇淋之美味和到廉价商店购物的人。那是1933年10月,当时我是普林斯顿神学院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20世纪的一位世界伟人。他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人们铭记着他,缅怀着他。时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采访了中国文艺界部分领导和艺术家,听他们畅谈毛泽东。他们对伟人的缅怀之情深深感染着我……  相似文献   

11.
当我无意中得知弗格森的薪水足足是我的两倍之多时,我忍不住咒骂起来.没错,我知道弗格森的薪水可能会比我多,因为他是我们的部门经理.可是在我看来,他做的事情并不比我们多,甚至比我们还要少,大部分时候他只需要下达几个任务给我们就行了.我的意思是,老板不应该付给他这么多的薪水.毕竟他的工作如此安稳而且轻松.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十年以后,所谓民国,仍然是空有其名,实际上没有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南北分裂,军阀割据,政治腐败,内战频仍。胡适这时并不失望气馁,尤思有所作为。他在民国十一年二月七日的日记里说:“自从《每周评论》被封禁,我等了两年多,希望国内有人出来做这种事业,办一个公开的,正谊的好报。但是我始终失望了。现在政府不准我办报,我便不能办了。梁任公吃亏在他放弃了他的言论事业去做总长。  相似文献   

14.
我爹     
这个男人我没叫过爸爸,需要称呼的时候一概以"我爹"呼之。听我娘说,我生下来后他似乎短暂地不太满意我的性别,为我尿过的尿片是洗了再晒还是直接送太阳公公紫外线消毒与他的老婆我的娘发生过无数舌战,万幸他那时在部队,不然我疑心成年后翻阅儿时旧照时鼻尖会飘过一阵阵骚腥……佛  相似文献   

15.
学人寄语     
戴璉璋 《中国文化》2013,(1):2-F0002
马一浮先生讲述六艺,绝对不只是要传授一些古代文献学方面的知识而已。他有使人人"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愿,他要凭藉六艺之道使人们"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以体现"圣人之盛德大业"。马先生说:"六艺之教莫先于《诗》";又说:"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所谓六艺,毕竟有"六",如今只著重《诗》与  相似文献   

16.
我想,学画并无固定的模式,学习中国画有书法的基础。是一条捷径,所谓书画同源,说的就是彼此之间互补的关系。容铁的山水画实践是以书印入画,把书法篆刻方面的学养融入绘画创作之中。从他的画面上看,运用了印章的构成,书法的节奏。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稚拙、雅逸的格调。  相似文献   

17.
以孝释仁     
所谓以孝释仁,是从孝出发,探求仁的本真含义,追溯仁的原初起点,解说仁的基本结构,展绘个体人格成仁化的路向。一般而言,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随着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及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孝观念。它生发于人子对父母乃至祖先的酬恩之心、报本之情。《诗·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缅怀父母生养哺育自己的艰辛,作为人子,自然会产生回报的冲动。孝观念正是“亲亲”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是酬报父母之社会责任的表征和规范。在孔子之前,孝的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18.
劉殿爵教授過去了,大家要我說幾句話,我覺得十分惶恐.因為無論從輩份、學問、與劉教授的親近,抑或對他的瞭解而言,我部是不够資格的.當然,在過去二十五年間,我有幸和劉教授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同事,得到他的指點和幫助,和他一起創辦了<中國語文通訊>雙月刊,更蒙他邀請我參加建立先秦兩漢典籍計算機數據庫,和編輯相關逐字索引,這都是緣分,也是我的幸運.不過,說來慚愧,由於學殖荒疏,精力分散,我對劉公實在說不上有多少拾遗補苴之功.  相似文献   

19.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温故而知新     
我国古代的辩证和谐观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春秋时期,文化思想上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和”与“同”。晏子曾用君臣的关系来说明“和”的真实含义,同时又批评梁丘据就“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为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同”是单一,否定事物的多样性;“同”是盲从,否定人的独立思考。与此不同,孔子主张“和”,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的丰富性;“和”又是独立思考,表现了人的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