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适于1922年发表的《读〈楚辞〉》一文,在现当代《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读〈楚辞〉》对《楚辞》相关文献的考辨及《楚辞》注家的研究具有启发《楚辞》文献学研究与促进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建立的意义。同时,胡适在文章中提出的“屈原否定论”等观点,更暴露出他的《楚辞》研究存在着立场过于主观、结论过于武断两大缺陷,而这两大缺陷的产生主要是受“疑古”思潮和胡适西化的文学观念的影响,折射出传统文史之学的现代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2.
唐代墓志作为出土文献的一种,是研究唐代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因墓志文字假借、俗讹、同形异词、异形同词等因素,文献释读时往往会产生有讹误、脱夺、衍羡等现象。通过复核原拓,校读《文献》《文物》《考古与文物》等新近公布的唐代墓志释文,纠正释读错误70条。  相似文献   

3.
应该利用楚简、秦简、汉简、帛书帛画、青铜器及铭文等出土文献研究屈原与《楚辞》。楚辞学者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楚辞 ,往往是零碎的、局部的、辅助性的 ,大部分局限于字词训诂层面 ,少数涉及到作品层面 ,作家层面尚未涉及。而通过考古研究 ,可以追溯屈氏家族与楚王族的关系 ,探索屈原家族传统与思想渊源 ;可以论定屈原生平三大环节———从政、放逐、沉江的真实性 ;通过屈原与《楚辞》的参与和“援助” ,推进“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为什么要读《楚辞》?有人说,《楚辞》难懂,《楚辞》里面包含了许多上古历史和神话传说,如果能将《楚辞》读进去,就相当于你把《山海经》、《神异志》、《淮南子》、《列子》、《集韵》、《尔雅》、《尚书》等古代主要文献的主要内容看了一遍;又言《楚辞》包含了江湘一带广泛地域的风物民俗和社会政治,如果能将《楚辞》读进去,就相当于领略了当时南方的人文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日本《文选集注》,保存了大量我国今日古籍不见的文献资料。其中骚类残卷,用以校读《文选》各家善本骚类及《楚辞》,倍觉珍贵,可补宋、明刻本之不足,得正历来旧本之衍、误。书中保存的隋唐人关于《楚辞》的音读、训沽、考异,可以补充和丰富我们对于隋唐时期楚辞研究的认识和了解,这在今日隋唐楚辞研究资料甚少的情况下,尤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建忠教授致力于楚辞研究30馀年,先后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楚辞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楚辞与楚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楚辞评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兰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楚辞学通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楚辞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楚辞〉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楚辞学专著10种。目前,正从事楚辞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与运用、域外楚辞学及出土文献与楚辞等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力之教授以其对《楚辞》研究实实在在的贡献,鲜明的研究个性,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界称誉。成书体例研究是力之教授对《楚辞》研究的最大贡献。《招魂》研究是其另一重要贡献。在方法上,力之教授强调以古还古,注意深入解读文本,对文献材料进行横向的对比与纵向的考察,归纳古代文献的通例,探寻其普遍规律。回顾与总结力之教授的《楚辞》研究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小学功底多承乾嘉学说的余韵。其《离骚解诂》《九章解诂》《天问疏证》《楚辞校补》《天问释天》《敦煌旧钞本楚辞外卷跋》等一系列的《楚辞》研究著作,征引丰富,视角独特,为文献学领域研究《楚辞》的注释、校勘、引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对《楚辞》感到陌生了。近读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我隐然看到了一座通向楚辞研究的要津。汤炳正先生乃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担任中国楚辞学会会长十余年,其《屈赋新探》、《楚辞类稿》为楚辞研究的力作,乃当今治楚辞学者之必备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