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科技》2014,(1):81-81
<正>据调查,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中国垃圾增长率在10%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中国每年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随着环境问题逐渐被重视,目前,世界各国都注重垃圾的综合利用,尤其是欧洲的芬兰、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国家垃圾管理的主要原则防止原则,在源头上限制垃圾的产生;"污染者付费"原则,处理废物的成本由生产废物方承担;预防原则,预期可能发生的问题;邻近原则,尽可能在接近源头处对废品进行  相似文献   

2.
闽英 《科学与管理》1996,16(1):30-31
<正> 衡量一国科学技术投入的主要指标是R&D的费用。1993年日本用于R&D的费用为137000亿日元,相当于857亿美元,占美国同年投入1608亿美元的53.3%;德国为332亿美元,法国263亿美元,英国214亿美元。R&D投入费用所占国家GN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的更重要的指标。1993年,日本R&D的费用占GNP2.9%,远远超过了德国的2.57%和美国的2.52%。 从R&D投入的图表中可分析出日本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构和种类。71%的费用来源于工业,19.4%来源  相似文献   

3.
欧洲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三个层次上研究了欧洲国家的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法律,即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废物回收管理和再生能源利用.从政策和法律的选择模式、从政策和法律的体系模式、从政策和法律的方法模式、从政策的制定模式、从立法模式、从法律原则确立的模式、从法律制度实施的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炼出欧洲的循环经济政策和法律模式,对加速推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红河锌联工贸有限公司位于个旧市鸡街镇,在国家有关开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导向下,把发展方向定位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调研发现钢铁企业普遍产出的炼铁烟尘是一种固废物,一直丢弃未予利用,但其数量大且含少量有色金属、铁和炭;从循环经济的眼光来看,应可视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循环型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城市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个问题尤显严重与紧迫.事实上,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资源,而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以南京建设生态城市为例,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的发生量和组分,比较传统线形经济条件下和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新型的垃圾处置系统是在传统垃圾处置系统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废物"→"废物处置"→"废物一体化管理"→"资源循环型管理"的层次体系.南京循环型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包括资源化和经济产业化两个子系统,资源化子系统的核心是垃圾减量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和再循环利用;经济产业化子系统的核心是经济刺激、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等措施响应.  相似文献   

6.
王彤 《科教文汇》2009,(6):209-209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之一。德国和日本,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将对这两个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经济政策进行总结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之一。德国和日本,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将对这两个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经济政策进行总结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正> 50年代初的韩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最穷的国家之一,2500万人口的三分之二从事农业,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1亿美元,人均82美元,贫困的恶性循环,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造成了政治上的不稳定。1953年以后韩国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外援情况,制定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政策,有效地指导了国内的经济建设。 一、经济发展阶段概述 1.战后恢复时期(1953年~1961年) 该时期经济开发政策是“进口代替政策”,当时国情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利用外资事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事业,无论从深度、广度上都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1994年十大对华投资国家和地区为1、港澳(实际投入额202亿美元);2、台湾地区(32.9亿美元);3、美国(24.9亿美元);4、日本(20.8亿美元);5、新加坡(11.8亿美元);6、韩国(7.2亿美元);7、英国(6.9亿美元);8、德国(2.6亿美元);9、泰国(2.3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化市场的推动下中德成为紧密的经贸伙伴。去年,两国贸易额超过1400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德国累计在中国设立7000多家企业,实际投入超过170亿美元,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德国还是中国自欧洲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双方累计签署技术引进合同超过1.5万项,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两国密切沟通、协调行动,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两国领导人越来越频繁的外交,使得中德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的文化充满向往也逐渐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