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年来,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中模糊画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的新闻摄影评选中也开始注重用模糊手法来表现新闻事件,而对新闻摄影模糊性理论研究还很缺乏.本文只对新闻摄影中的模糊画面进行梳理,并结合荷赛获奖作品进行剖析,而对新闻摄影的主题模糊、标题与文字模糊等予以忽略.  相似文献   

2.
第52届荷赛揭晓后,浏览了荷赛官网上发布的获奖作品,总体感觉是:荷赛,变聪明了.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揭晓的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中,<深圳晚报>摄影记者赵青的<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这幅表现汶川地震废墟上升起炊烟的图片受到"荷赛"评委的青睐,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4.
齐洁爽 《新闻实践》2010,(4):40-40,41
2010年2月12日,第53届“荷赛”评选结果通过网络向世界公布。近年来“荷赛”受到些许非议,获奖图片经常让人看不懂或不理解。少有的例外是2009年,因为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获奖档次和人数超出以往,暂时掩盖了对“荷赛”图片认知的迷茫和彷徨。其实,“荷赛”依然,国内摄影人看不懂依然,贬低“荷赛”之声依然。与国内的新闻摄影比赛结果相比,“荷赛”足够另类,以国内的新闻摄影标准和理念评判,  相似文献   

5.
《新闻实践》2013,(3):I0002-I0003
北京时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PressPhato)——荷赛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共有4位中国摄影师获奖。其中浙江占了3席,他们分别是储永志、郑晓群、傅拥军,这是浙江新闻摄影界在荷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6.
出格的图像     
徐斌 《新闻实践》2007,(11):F0003-F0003
图像,有时会突然变得匪夷所思,也许缘于生活本身的匪夷所思。但问题是,图像有时会比生活更加离经叛道,那是因为图像创作者的脑子里产生了出格的思想。有了出格的思想,就会有出格的图像。非常有趣的是,从这两年的荷赛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出格图像"。在去年的荷赛获奖作品里,一组获得艺术类组照三等奖的黑白照片《纽约时装周》,竟然是聚焦模糊、地平倾斜、构图破碎的;而获得今年荷  相似文献   

7.
在最近揭晓的荷赛获奖作品中,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占得两席,位居国内媒体第一.在此殊荣的背后.可见集团如何围绕建设品牌栏目(版面)、品牌记者(编辑)、品牌活动,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采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从制度上、政策上给优秀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领军人才心情舒畅地钻研业务,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11,(3):I0001-I0001
北京时间2011年2月11日,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现选择其中几幅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12,(4):89-93,97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探寻之后,"荷赛"重拾传统新闻摄影理念,重归传统新闻摄影"老路"。第55届"荷赛"获奖作品题材高度集中于"阿拉伯之春"与"3.11海啸"事件,体现出该奖记录历史的特点。获奖照片具有以情动人、体现高水平的专业素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王怀春 《新闻界》2007,(4):42-43
近年来,"荷赛"灾难类获奖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唯美化"倾向。在保证新闻摄影客观、真实的前提下,"荷赛"更青睐那些把灾难的震撼性与摄影语言的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的优秀新闻照片。这一变化与西方传统的"悲剧"美学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对本届"荷赛"的感受,我会选择"重复":包括题材重复、内容重复、形式重复;不仅与其他摄影比赛获奖作品重复,还与往屇"荷赛"作品重复. 例如,本届"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作品《米莱拉》在题材上与上届同一奖项作品《不要离开我》惊人地相似:均聚焦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其家人,主角都是两个人.《不要离开我》是一位年老的丈夫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妻子,而《米莱拉》则是年老的妻子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丈夫.结局均为患病老人逝去,老伴孤独地延续人生. "重复"是摄影师极为敏感的词汇:摄影师最怕与人相重,例如拍摄主题、表现方式.为何"荷赛"对重复丝毫不以为意呢?我猜想,或许"荷赛"嘉许的并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6,(4):47-47
据《新闻晚报》报道:2月10日,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获奖作品评选在荷兰揭晓。  相似文献   

13.
张海龙 《新闻实践》2012,(11):61-62
2012年8月29日晚,第5季“浙报摄影之夜”在浙报传媒大厦国际会议厅举行,400多位摄影记者及摄影爱好者到场,听荷赛评委、华赛评委会执行秘书黄文女士现场演示荷赛最新一届的获奖作品,分析、讲解这些作品的背景、内涵和现实意义。我在现场观察,一直在想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荷赛视角或者审美标准究竟给中国摄影界带来了什么?荷赛,即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PRESSPHO—TO,简称“WPP”),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PRESSPHOTO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迄今已举办了50多届。因发起于荷兰,故称荷赛。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  相似文献   

14.
肖勇 《传媒观察》2014,(3):17-19
正当地时间2月14日,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又称"荷赛")在阿姆斯特丹揭晓,作为世界新闻摄影领域里的著名赛事,每届比赛结果的出炉,都会引发关于新闻摄影趋势、评判标准的争论。其获奖作品也会成为一种标杆,影响着下一届的参赛者。"荷赛"最吸引人之处,正是其评判标准的多元。纵观历届获奖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有技法精准静致的,也有看似稚嫩低劣的;有高雅唯美的,也有抛开所有美学概念,走向媚俗的;有激烈刺激的,  相似文献   

15.
在2009年第52届荷赛中,中国新闻摄影师取得了7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本文以此为契机,对中国新闻摄影参加荷赛的历程试作简略梳理,对本届比赛中国获奖作品所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新闻摄影可以在重大国际新闻题材上大有作为,中国题材值得新闻摄影人进一步挖掘,中国新闻摄影应当进一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摄影的瞬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摄影强调瞬间性。本文根据最新的荷赛奖获奖图片和作者的获奖作品对新闻摄影的瞬间性及其规律进行详细论述,以说明瞬间性在新闻摄影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18.
杨辉 《新闻实践》2013,(9):38-40
一、新闻摄影“浙江现象”令人瞩目 今年2月15日,最被全球新闻界看重的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揭晓,中国新闻摄影人在本届荷赛中获得了4个奖项,其中浙江作者就占了3个,分别是浙报集团图片中心储永志的《热身》(二等奖)、温州日报郑晓群的《牢笼》(二等奖)、都市快报傅拥军的《爸爸妈妈好想你》(三等奖)。自1988年中国摄影师杨绍明以《退下来的邓小平》在第31届荷赛上取得了中国新闻摄影获奖零的突破以来(图1),25年问,中国一共只有27位摄影师出现在荷赛名单上。这不得不让全国新闻同行对浙江新闻摄影群体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9.
一 年一次的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有摄影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备受摄影界的广泛关注。去年年底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个“荷赛”讲习班更是撩拨着国内众多青年摄影记者们跃跃欲试的心。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也好 ,还是举办大师讲习班也罢 ,业内人士都渴望认识“荷赛”的价值、探究“荷赛”的规则、融入“荷赛”主流。显而易见 ,“荷赛”已经成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研究近年来国内摄影作品获“荷赛”奖成功秘密 ,人们会发现 ,民族的亦是…  相似文献   

20.
分自然类单幅一等奖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里的濒危植物方谦华《中国)扣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搬运死亡大猩猩布兰特·斯特顿(南非)第五十一届“荷赛”获奖作品选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