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南宋时期,四明地区被誉为衣冠之乡,士人文化水平优于其他地区。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家学三种,教育内容除沿用传统蒙学教材和使用新编教材外,还与科举考试内容紧密结合。由于四明地区教育的独特性,故蒙学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从事教育的塾师精英化、教育资源共享、妇女在童蒙教育阶段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南宋时期四明地区的蒙学教育,对进一步了解宋代蒙学教育的整体状况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郴州地区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纪事,共有四篇,这是首篇.每篇都是写实,文字也不太长.大家即使是粗读一遍,也不难得出:给"三个和尚"分好工,职清责明,比起"一个和尚挑水吃",的确强得多: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是加强和发展基础教育的一个符合实情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5.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个计划,一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全民动员;一个计划,一部划时代的民族地区教育史诗……照亮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向现代明的“圣火”。不是神灵的护佑。不是上天的馈赠。而是在党的扶贫政策和亿万人民支持中民族地区教育的加快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7.
《郴州地区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纪事》共四篇,至本期止,全部发完.记者记起了郴州地委书记龚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一席谈话.龚杰同志说,党中央作出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又制订了贯彻中央决定的意见.我们地区从去年以来就实行"四级办学、三级管理"的体制.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实行"四级办学、三级管理",要做到职清责明,尽职尽责,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王朝,它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完善.而在教育方面则通过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将它推上了一个高峰.三次兴学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它们又都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三起三落发人深思.本文就具体分析一下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指的是: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到五月三日由范仲淹主持的第一次兴学;第二次兴学是熙宁四年到元丰八年由王安石主持的;第三次兴学运动是徽宗崇宁元年到宣和三年由蔡京主持的.在历史上分别简称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它们是为了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才而发动的,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正负两方面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支持农村地区明德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台塑企业集团的捐助下,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启动了"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的项目实验,旨在借助北师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它的教育科研成果,培育优秀"种子"教师,促进全国明德小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的北京市和全国"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为实验  相似文献   

11.
庆历党议,那个士气高昂的特定时代,造就了苏舜钦豪放不羁的人格,赋予了他诗歌“奔放豪健”的风格。庆历新政失败后,士气低沉,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转入了清峻幽冷。庆历党议是苏诗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时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相似文献   

13.
宋理宗能以赵氏疏族的身份入继大统,和其与四明之特殊际遇有很大关联。这种特殊际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宗母家全氏为四明全氏远枝;二是理宗少时曾受教于四明余天锡。正是由于这种特殊际遇,使得理宗从众多宗子中脱颖而出,被史弥远选为扶植对象,并最终登上九鼎之位。  相似文献   

14.
“庆历同年党”事件是宋仁宗庆历初的宰相吕夷简为排击政敌宋庠等人而精心策划的一起“莫须有”的朋党事件。吕夷简利用了宋庠等人密切的同年关系及仁宗对朋党行为的忌讳心理,将宋庠与几位同年的私交关系指为朋比结党,从而以同年结党的名义将他们逐出朝廷。  相似文献   

15.
公元1044年,北宋政府对一批在国家重要机关内饮酒聚会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史称进奏院狱或邸狱。进奏院风波成为北宋庆历年间的重要政治事件,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在这次风波中被除名,其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进奏院狱本身也成为影响北宋文人心态发展的重要事件。苏舜钦以自我放逐来表达他的抗争,但这样的放逐并没有使他获得自赎。在迁谪生涯中,苏舜钦也表现出一定的忏悔和自省,反映了他特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作为北宋仁宗庆历前后疑经惑古思潮中的领军人物。他的学术思想通过大量的散文作品体现出来,学术论文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美文化倾向,这是他以文学家身份治经的独特之处。就其文学创作成就而言,无疑增强了学术论文的可读性。就学术发展而论,美文化的学术论文正与庆历学术重人事、重人情的学术本质互为表里,对形成宋学独特的治学理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由汉族政权主导向北方民族政权主导转变的过渡时期。赵宋王朝的建立者采取重文轻武的政治措施,结束了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专权的局面,其后处于与北方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争战的状态之中。联系这一由不同因素交叠构成的时空背景,对赵宋王朝的综合实力应得出肯定的估价。  相似文献   

18.
北宋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武学作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于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废。在这一时期,它逐渐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编制体制,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从而对北宋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由于时代所限,事实上武学并未被太多重视,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从而致使其军事功能与社会作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9.
在影视剧《蜗居》中,塑造了一个既是成功男人、又是悲剧人物的亦正亦邪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做为江州市副市长秘书,宋思明与秘书学理论中关于秘书人员应该具备的职场形象、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颇为应和,从中见出宋思明成功和悲剧的根源,又开拓影视人物分析的新途径;同时,宋思明其名所喻的我“思”我才“明”的内涵也为当下职场人员提供了借鉴、启示和警示。  相似文献   

20.
北宋庆历年四年,范仲淹试图以改革科目设置和人才选拔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官学的发展。官学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使北宋前期曾经替代官学培养人才的书院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北宋著名的书院纷纷从历史长河中消逝。但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北宋书院的衰落,而只能认为是书院由官学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转变过程中的低谷,为北宋后期书院的转型积累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