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伯峻先生的《“可”作“何”用——语文质疑录之二》(载《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对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可即何”之说,作了充分的发挥,并列举了《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的一些用例,作为王氏论据的补充.读了此文,我觉得此说很难成立,至少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文《荷花淀》里的一句话“可慌呢”的“慌”字,应该作何解释?查首次发表《荷花淀》的延安《解放日报》,以及后来收入《荷花淀》的孙犁的小说散文集,有关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可慌(高兴的意思)呢,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括号里“高兴的意思”是作者所注。一九八○年第二期《天津师院学报》发表的袁振声同志《漫谈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一  相似文献   

3.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4.
咏物诗是专以咏叹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申明事理的诗。咏物诗所咏之物多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咏物诗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咏物诗,一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咏物诗常常是以象征、比拟、比喻、联想、引申等手法通过所写之物来抒情言志的。小学古诗中也有几首咏物诗。如《鹅》、《草》、《梅花》、《咏柳》、《马》等。《鹅》、《草》、《咏柳》是单纯  相似文献   

5.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胜”在我国古代可表示一种物品的名称。对这个名物字的意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影响的字典、辞典的注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辞源》(修订本)的注释是:“妇女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蓬发戴胜。’《注》:‘胜,玉胜也。’”《辞海》(缩印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8.
释“忽”     
“忽”有“偶”义 ,可翻译为“偶然”、“恰巧” ,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9.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文》(八上)第24课是《明清杂记》二则,其中之一选自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课文名为《南岳山形》。在叙述南岳衡山的雄浑博大、奇特秀美、妙不可言时,作者打了一个比方:“又如杜少陵诸绝作,必非清新俊逸超脱幽奇等目所可形容者也。”  相似文献   

11.
屠林明 《语文知识》2004,(10):23-23
在报刊上介绍保健及医药知识的文章中,摘录到下列标题及文句: ①《海鲜吃法不当可诱发疾病》(《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4月7日) ②《吃太成可引起白内障》:“如吃得太咸,可增加患白内障的危险……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连山》、《归藏》、《周易》三书实即一书,是《易》在夏、商、周三代的不同名称,并溯其本源认为,此上古卜筮之书实即是人造综合图腾——龙形成之过程,故《易》实可称之为《龙经》。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09,(2):41-41
书名号刚一诞生时,任务可轻松了,它呀,就在一篇文章、一部名著前后使用。书名号双胞胎俩往《狂人日记》、《西游记》这么两边一站,甭提有多神气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都出现了“逐渐、逐步”的辨析运用题。我们查《现代汉语词典》“逐渐”一目,可发现其中一个解释就是“逐步”,这是否就可以说凡能用“逐步”的地方都能用“逐渐”呢?回答是不可以,这是因为:1.就意义言,“逐渐”多指自然而然的变化,帆‘气候逐渐变暖,病情逐渐好转’(《现代汉语八百词》)。“逐步”多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步骤地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如“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十五大《党章·总纲》)。2就搭配关系言,“逐渐”除可修饰动词外,还可修饰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屈子之文,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而《离骚》尤难读者,在中间求女见帝两段。……学者能熟玩而神会焉,则《远游》、《天问》诸篇自可迎刃而解”。①正因为它是《离骚》中一大难题②,故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仅以哀高点无女为例,  相似文献   

16.
(1)“郭明义的爱心源自平凡,他的事迹植根在民间。”(《,人人可做郭明则2010年11月6日《青年抛》(2)“中国当代艺术正面临着深层的危机,需要植根于普世的精神性。”(《重新植根》《上海证券报》2011年6月3日)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一名技工教育教研工作人员,经常阅读《中国培训》,仔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中国培训》不仅版面设计优雅,就其内容来讲也十分科学和实用,其特点可概括为"三新"、"三强"。"三新"。即:《中国培训》中的许多文章理念新、观点新、做法新。一是理念新。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培训五大理  相似文献   

18.
重视学习主体的质疑问难,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亮点,《学记》、《论语》、《朱子语类》等经典中,有关论述随手可拈。但是,我们的民族化中毕竟是少了点“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的那份执着,“师道尊严”下的学生质疑问难,毕竟带着太多的战战栗栗,所以,“亮点”的逐渐黯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满堂灌”、“填鸭式”至今仍随处可见,便可资证明。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阅读。因此,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后,马上给一篇类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半独立性练习。如我教了《再见了,亲人》,就指定学生读练《金妈妈》;教了《鸟的天堂》,就指定学生读练《“小鸟天堂”的奥秘》,教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指定学生读练《在伯父鲁迅家作客》。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老师给定的作业。由于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与自觉性还很不稳定,读书的习惯也常与大纲的要求不符合。因此,这种作业是将教师所教课文中训练的能力和习惯贯通于给定的课外读物中,设计出的一种定向性填空式的练习题。其作业可设计:书名、篇名和作者姓名;拼音、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的习惯和能力;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特別是重点项目的训练;还可设计一则短小的读  相似文献   

20.
成语“蛛丝马迹”《辞源》解释为:“谓如蛛之引丝,马之留迹,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汉语大辞典》解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