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通过考察汉英颜色词“白”的“国俗语义”以及由颜色词“白”构成的文化词语“白宫”、“白屋”所具有的独特的联想义、象征义和感情色彩,指出对于英文White House的汉译,不仅要考虑“等值”与否、文化传真、异化和归化,还要考虑汉民族的文化接受心理。同时,指出对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的研究应采取辩证的、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大量的由“虫”作为后位附加词素构成的词语形成了“虫”词族,在具体分析“虫”词族词语包括感情色彩和表现风格色彩在内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同时,还论述了“虫”词族词语产生的语言内部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利用语言的潜显理论对这些词语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借代词语中含有“赤”、“红”、“白”、“苍”、“青”等起借代作用的颜色词,赋予借代词语鲜明的形象色彩。在借代位置、是否具有固定借代义及单用与合用方面,这类颜色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反映出颜色词构词类型和构词能力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国俗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含义,正确翻译这类词语对于不同民族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搜集了《京华烟云》中所有“国俗词语”的英译案例,并对之进行分类分析描述。结果发现,林语堂对于“国俗词语”比较倾向于异化翻译.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国俗词语”使用了不同的译法。作者认为.这与林氏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主要动机一致,不过其中部分词语还是归化翻译更妥当。  相似文献   

5.
英汉动物名词都含有较丰富的国俗语义,这些喻义源于动物,用于社会,构成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喻义,掌握词语的真实所指,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背景应该双管齐下。本文以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两个对应词为例,分析动物词的异同,希望对语言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对“月”的别称词的构词语素的考察入手,结合构成这些词语的意象语素的特点,揭示它们蕴含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文化差异造成国俗词语的翻译障碍。在动态对等翻译原则指导下,译者可以灵活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跨越文化鸿沟,使译词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8.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词语的概念义和文化涵义两个方面比较了汉语词“春”和英语词Spring的异同 ,并分析了汉语词“春”中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特征 ,进而指出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俗语义指的是词汇在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特定含义.本文比较了英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红、绿、白、黄、蓝、紫、黑)在国俗语义层面上的异同,以便看出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名国俗词语是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人名类国俗词语。留学生在学习人名国俗词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误,本文就解决这些偏误,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中蕴含的这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即国俗语义产生的认知基础.指出植物词语国俗语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古人所创作的诗歌隐喻逐渐向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性隐喻演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俗语义被不断地丰富加深,植物词语本身的内涵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俗词语的语义、语用和文化特点,从大量例子中分析归纳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基本方法,试图寻找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维吾尔语中普遍存在“mijaz”一词的误用以及把“mizaj”作“气质”使用的现象。词语的正确使用不但对保留语言的原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深入和正确地引导思维。本文在资料的基础上阐释“mijaz”与“mizaj”所表达的词义。  相似文献   

15.
耿美香 《语文知识》2004,(12):18-18
缩略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原来固定的说法经过压缩简略而形成的词语。标数总称词就是其中的一种。用数字概括一连串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词语的项数.然后提取这些并列词语中的共同语紊,形成“数词 共同语紊”的结构。这就是标数总称词。如“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中有四项并列的短语,每个短语中有一个共同语紊“有”,因此就用“四”概括项数.同时提取共同语紊“有”.构成标数总称词“四有”。当然,这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black”和汉语中的“黑”既有相同的国俗语义,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了解英汉民族颜色词“黑”的国俗语义异同现象,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得体地交际。  相似文献   

17.
如何准确得体地翻译国俗词语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语义学研究的的课题。以汉语的古诗词为文本,从"杜鹃"和"cuckoo"看,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源出语与目的语语义结合相应,才能更好地传递出国俗词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以“零X”族词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和意艾。并探讨了产生词族现象的社会、心理以压语言本身的原田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卜海艳 《语文知识》2014,(11):10-11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着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种族、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文化内涵,这就是词语的国俗语义。对于国俗语义,王德春先生是这样界定的:“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