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描写了阳高方言中"去"和"往"两个词的读音、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复杂情况.通过对比它与普通话中"去"和"往"的读音及语法功能,并立足于阳高方言存有内部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归纳了"去"和"往"两个词在阳高方言中的读音及语法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
安陆方言里,语气词"唦"有两个读音唦1[(S)ε44]和唦2[(S)ε51],它们分别用在一定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词"唦"在全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但还没有进入北京话,它是南方方言里比较典型的一个语气词.其类型学意义在于"唦"在不同的方言里声母和韵母的区别,反映了汉字在记录语气词方面具有语音上的模糊性特点."唦"在不同的方言里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说明汉语语气词词形写法的不固定性.同一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地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临猗方言含有丰富的"子"尾词,它的读音、构词形式、语法意义都很独特.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及它的发展趋势来阐析临猗方言的"子"尾,以此进一步理解河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子"尾问题.  相似文献   

4.
说"禅"     
现代汉语中"禅"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禅"字记录的许多词语中,"禅"的读音有些混乱.现在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一下"禅"字的读音及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分辨清楚现代汉语中"禅"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相似文献   

5.
馆陶方言中"着"有五种不同的读音,每种读音的分布和语法意义都不同。本文主要针对馆陶方言中"动词+着"的情况进行分类探讨研究,了解掌握"动词+着"结构随着"着"读音的变化而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祥柏 《中国语文》2016,(4):500-503
1.问题的提出安徽省六安市"六"字究竟读lù,还是读liù,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古音的遗留,代表古地名"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跟数字"六"读音和意义不同;有人认为这个读音是当地方言一直传承下来的读音,地名读音应该名从主人。要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分析"六"字历史音韵和方言读音,以及普通话相关语音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分析了<广韵>中"爹"字的两个读音: "徒可切"和"陟邪切"产生的先后顺序、语音流变,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把"潜水"的词根读成"[mi(U)]"、"[mei(U)]"、"[m(U)]"等,相关方言著作普遍认为"沕"是这一词根的本字.然而从古文献材料来看,"没"才是这一词根的本字."没"的初文为"(回又)",根据<说文解字>"(回又)……读若沫"推测,"没"在<广韵>之前存在有微部阴声韵三等去声明母一读,此音正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潜水"的词根的共同读音来源.本文还附带证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氽"是用来书写"没"的俗字.  相似文献   

9.
工程位于邯郸西部,在方言划分上属于河北省晋语区邯磁片.在工程方言中,"圪"是普遍存在而较有特色的一个词缀.它在本地的读音,声母是舌塞音[k],韵母是央元音[(e)],带有比较明显的喉塞尾[(?)]."圪"一般没有词汇意义,不能区别词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起标音作用,有时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安徽怀远方言中,"可"有两种读音,一种是在普通话中的读音[k‘?~(214)],另一种是在怀远方言中常用的读音,即[k?~(212)],如"可行""可管",这种声调的变形与怀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有关。本文主要讨论怀远方言中"可"所表示的特殊读音[k?~(212)]与意义,并分析与"可"有关的特殊结构的用法。一方面,怀远方言中的"可"既可以作为疑问副词来使用,也可以充当语气副词;另一方面,由"‘可’+VP"所形成的附加式问句,在怀远方言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谝"在全国各地运用广泛,主要是指"花言巧语""夸耀、显示"等。语音也以[phian35][phian214]为主,而在山西太原方言中却读作[phiε53],意思也与其他各方言稍有区别,指"滔滔不绝地讲述什么事情"。从"谝"字在各地的使用情况",谝"字的读音、词义以及在古书中的例证3个方面讨论太原方言中的"谝"。  相似文献   

12.
王培培 《现代语文》2006,(12):79-81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它的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除了与相邻地区方言的共性之外,晋城方言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晋城方言中有一些较有特色的语气词,"昂"和"哇"就是其中两个,它们在晋城方言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用法复杂而又细腻,表达着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并且在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来分析"昂"和"哇"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如何利用文白异读来确立一方言的语音层次,强调应区分文读音和文读层音、白读音和白读层音;二,分析了文白异读所涉及的各种复杂的语音层次;三,讨论了文读层音与白读层音之间的关系,强调文白异读是不同方言系统在共时音系中的叠置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文章最后否定了北京话白读层音是由文读层音"衍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淮南话属于北方方言,基本没有古语词和古代语音的痕迹.本文探讨了淮南方言中使用频繁、为数不多的方言词之一--"照"字的历史原貌(淮南话中的"着"是一个意义实在的动词,意义同"行"),认为"照"实为近代北方方言词"着".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警示方言工作者及方志编纂者应极力用本字记录方言,以免割裂语言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方言特殊的多音多义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为同形同音词,它们 在湖南某些方言中因意义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形成多音多义现象;二是普通话为一词多义,它们在湖南一些方言中因意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形成多音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古《广韵》声母系统中的知庄章三组字在普通话中的演变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在方言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参照《方言调查字表》,结合萍乡方言中的城关片老甲派城关话和小西路片老派东桥话的读音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萍乡方言这两个小片的读音,并通过两小片与普通话的读音对比及两小片之间的读音对比探究了它们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南方方言中的底层词,除了保留在口语中之外,还能从地名通名中觅得踪迹。本文所讨论的"圩"就属于这一类词语,通过追溯其读音和释义在方言中的留存与变异,不仅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读音困惑,更能清晰地了解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
"鯈"的"白鲦"义项在不同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原因在于声韵演变、形声字的声旁类推时从"攸"得声的形声字读音产生了影响.现代大型辞书应说明字形、读音的来源、演变,并按某一韵书或某一时代的语音确定一个标准音,其他读音作为读音演变的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