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明洪 《软科学》1997,11(1):56-58
关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四川大学经济系杨明洪一、农业增长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在我国,由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问题主要在农村,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部分。在历史上,我国曾有过滥垦乱伐的年代...  相似文献   

2.
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区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与自然资源的配置与区域分异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本文从湖北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的区域分异着手,分析了湖北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配置特点,建立了人口、资源与环境配置的空间模式。在此基础建立了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区域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3.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大道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90-300,319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可持续性科学蓬勃发展中、以着力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色的学科创新。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动态变化的系统,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态及应对能力,研究区域系统中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及区域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程度,解剖在科技、体制、文化不断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竞争能力,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受关注的科学命题,也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弥补地球系统科学重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轻自然与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缺陷方面具有独到的学科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助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可持续城市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咨询报告、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和地方重大地域规划的研制,在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经济布局、走可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方面,影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转换为政府行为,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东部地区是山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带动全省发展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随着区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开发强度、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环境发生了变化.为全面掌握土地环境质量基本状况,加快环境保护治理,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地质调查院于2006年承担实施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关于发展的多维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发展的内涵作出相应的解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科技等环境子系统支撑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强土壤和产地环境管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以追求产量为目标,一些地方水土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导致了农业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已进入"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长期性偏紧"的新常态特征,以及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特别是时空配置上的不协调和利用上的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与土壤退化等问题,必须从保障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数量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的目标任务出发,加强土壤和产地环境治理,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但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以追求产量为目标, 一些地方水土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 导致了农业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已进入"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长期性偏紧"的新常态特征, 以及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特别是时空配置上的不协调和利用上的不合理, 农业面源污染与土壤退化等问题, 必须从保障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数量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的目标任务出发, 加强土壤和产地环境治理, 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约束问题.然后剖析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形成机理,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收益分配与转化、产业结构、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多角度,探讨资源密集型区域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和矛盾.最后提出资源密集型区域克服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着重从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完善环境政策工具、建立资源财富合理分享机制、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机制、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等方面入手,推动实现资源密集型区域环境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秀珍 《科技风》2011,(21):224
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畜牧业所占的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草地资源不足,制约着畜牧经济的发展,因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畜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资源环境制约、人们不断增长的实际需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绿色食品需要几个方面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进一步探讨了坚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循环经济的梯度推进战略与区域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背景下,探索性地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梯度推进战略,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的内在原因与三个阶段的战略部署。针对我国区域发展问题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姜巍  张雷 《资源科学》2005,27(3):26-32
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分析西北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认为:除矿产资源外,西北区其他资源要素赋存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仅占全国均值水平的1/3左右,组合结构存在明显不足.长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使西北区目前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进入了一个全面紧张的阶段,人地压力较50年代初增长了3倍.未来发展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优势的继续发挥将使西北区的人地关系的演进进入一个更为紧张的阶段.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琛  谢辉 《资源科学》2006,28(1):30-36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Water is a big issue in the world. As we enter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water crisis threatens the security, s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all nations, 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devel...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空间上,从地表向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从陆地向大陆架、深海和远洋发展:2、种类上,从天然食物、农业资源向工业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发展;3、从单一利用向多用途综合里利用发展;4、能源利用上,向环保和持续利用趋势发展,即从传统能源系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转变。资源开发利用对资源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正效应是人类对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资源内含和外延的扩大,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长速率的下降,由此而引起的环境负面效益减小;其负效应主要是资源开发深度、广度加大所造成的对生态及人类自身的影响。为了使资源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演化,需要强化宏观调控:一是世界各国都应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二是发展知识经济,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知识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明森 《资源科学》2000,22(4):78-82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势高亢,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水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保障、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机理与模式、面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究领域。期待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合作,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晶  薛东前  代兰海 《资源科学》2020,42(7):1262-1274
农产品主产区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需要适度的村镇建设活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构建了一套适宜于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路方法,分析了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从村镇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资源环境对村镇建设活动的支撑两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农产品主产区应重点关注耕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耕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②临泽县村镇建设资源承载力大于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整体偏低;村镇建设承压状态两极分化严重,耕地资源以盈余为主,水资源和环境以超载为主;空间上,综合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呈现明确的“南高北低”分异格局,且形成“沙河镇耕地资源低承载、高承压”“廖泉镇水资源低承载、高承压”“新华镇水资源高承载、低承压”显著集聚区。③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承压状态空间分异是由资源环境本底、发展需求强度和政府治理力度共同决定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治理的润滑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黑土地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土壤"变薄、变硬、变瘦、变酸",且面临水资源短缺及生态失衡等问题,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不仅是耕地系统自身问题,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开展黑土地耕地数量保障和提升黑土地质量行动基础上,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黑土地生态屏障生态条件,阻控和修复黑土地退化,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20.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