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读书也能算作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季羡林猜猜我在干什么?我在读书。什么?你说读书如此枯燥?没错,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光临了他的海洋。那天,无所事事的我漫步于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在我的眼前却仿若白纸——你知道我是不爱看书的。随意翻翻书页,却看到一个特别的标题——"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怪了?读书如此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  相似文献   

3.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这句名言的版权属于谁?似乎属于季羡林先生。新华网上搜得源于去年7月19日《光明日报》的“季羡林先生语录”,有一条是:“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相似文献   

4.
都说季羡林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文章不长,我读了好多次,以为一目了然,以为枯燥无味,觉得他说的就是大白话,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讲述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于是课堂也是让学生找找“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画勾点,却始终走不进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5.
“养其习于童蒙” ,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其意是说 ,从小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至关重要 ,古人也说 :“性相近 ,习相远。”是说好习惯同坏习惯相差甚远。对于习惯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他还说 :“青年人要读书 ,不必先谈方法 ,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 ,好买书的习惯。”胡适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假如一个人根本就不喜欢读书 ,还哪里谈得上什么读书方法呢 ?反过来说 ,假如一个人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久而久之 ,也会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必须从读好书开始。读好书 ,尝…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不读书便成愚人”(《坟·写在“坟”后面》)。读什么书呢?鲁迅认为,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是指学生升学、教员讲课,不翻书是不行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嗜好的读书是指“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这样的读书“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感到“深厚的趣味”,往  相似文献   

7.
《大纲》规定:“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1)散文中的词语,有些较生疏的,认真揣摩上下文,大体上可以猜出它们的意义。如:“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什么是“渊博”?从下文可知,就是知道的东西很多。“他是宿儒”,可知“宿儒”指的是像“他”这样的“先生”,先生是读书很多的人,可知“宿儒”就是读书很多的老先生。有些词语意义是双关的,除了表面意思之外,还有深层含义。如《藤野先生》引用学生会干事的广告:“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这个“漏”字表面是说开会时不缺席,实际是影射作者“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2)散文中的副词对表达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其中“也”字是承《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前一篇《琐记》而来的。在《琐记》中,作者记叙了  相似文献   

8.
知堂说读书     
《知堂书话》中有一篇《灯下读书论》,说到:“古人劝人读书,常说他的乐趣,如《四时读书乐》所广说,读书之乐乐陶陶,至今暗诵起几句来,也还觉得有意思。此外的一派是说读书有利益,如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升官发财主义的代表,便是唐朝作《原道》的韩文公教训儿子,也说的这一派的话,在世间势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所谈的对于这两派都够不上,如要说明一句,或者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教养而读书吧。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古希伯来的传道者说,‘我…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2)
全路卷Ⅱ:《快乐的读书脚印》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相似文献   

10.
超级链接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的著作,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  相似文献   

11.
“过一下思考的瘾”这句话是香港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的。我第一次读到它 ,是在 2 0 0 2年第 6期的《海上文坛》杂志上。当记者采访张五常 ,向他发问道 :“江湖上有句传播很广的话 ,你说你 30年不读书。你为什么要这样说 ,语不惊人死不休 ?”张五常回答记者说 :“我 196 9年以后就没有再看书了 ,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要读书。 2 0世纪 6 0年代我读过很多书 ,一个人有读书的阶段 ,也有思考的阶段。我家里一本经济学的书都没有 ,我曾经非常用心地念过 ,三年就睡在图书馆里 ,读了几千本书 ,我在经济学上的基础是很扎实的 ,我就是在这个…  相似文献   

12.
读书 之乐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我静静地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当年胡适之先生自诩:“读书可以忘了打麻将,打麻将可以忘了读书。”足见打麻将和读书是他老人家的两大嗜好。  相似文献   

13.
小象读了三年书,有一次老师问他:“小象,你为什么来读书?”小象说:“是爸爸妈妈叫我来读书的,我不来他们会骂。”老师笑着说:“不对!读了书有知识、有本领,能做很多好事情,成为一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14.
今天,再与年轻的教师朋友聊聊我读文学作品的一点“心得”与“新得”。 我读文学作品的一点“伎俩” 书是有“性格”的,从读书的嗜好上或许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说实话,我看不进“伎俩”的书,《厚黑学》不必提,就连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我也是在年近“不惑”,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16.
纵观古今中外善于读书者,大都于方法上有过人之论述,观辑录数则试释如下:苦乐法鲁迅先生住《读书杂谈》一文中指出:“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很可怜”,但是”嗜好渎书”.则“如爱打牌一样”,在  相似文献   

17.
读并快乐着     
王艳芬 《山东教育》2004,(32):55-55
我对徐燕谋其人其事并不甚了解。但他赠钱钟书的句子“北海西山皆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却令我一见倾心,刻骨难忘。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我一生之嗜好,除了革命,唯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我活在和平年代,自然无命可革。所好者唯书而已。  相似文献   

18.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我读过先生的《追忆似水流年》一书后,了解到先生的性格除了坚韧,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从中感知到了他的真情追忆。这本《追忆似水流年》,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散文。全书共分两辑:"数风流人物"、"读书破万卷"。深浅不一的追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  相似文献   

19.
这篇《天鹅脱险》原载印度的《五卷书》(季羡林译),原题为《聪明的天鹅》。为便于小读者阅读,我对译文做了改写。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很有文学价值的一部故事(童话、寓言)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多为动物,有“世界上第一部童话书”之称。季羡林先生在《五卷书》译本的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4)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陕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