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  相似文献   

2.
经常读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相当多的版面上,都有该版责任编辑的稿子,熟悉内情的人一看,嗨,有时一期还不止一篇(用个笔名之类)。应该说,这种现象如今颇为多见。 编辑稿子上版面,早已有之,过去较多出现在副刊上,现在,随着报纸的扩版,大量新闻性专刊(版)的出现,这种现象愈发多见。有读者把它称之为“自编自导”,认为这是编辑爱出风头,谋名声;更有读者认为这是编辑滥用职权。而了解内情的人(包括编辑)却说:这是出于无奈。现在相当多的专版是“光杆司令”,没专门的记者写稿,通讯员的稿子质量又不行,编辑不写稿…  相似文献   

3.
日前,笔者因两篇自感还说得过去的稿子久未刊登,打电话到某部询问。一位编辑热情地回答:稿子的确写得不错,我们是准备刊登的,但写这类稿子,你最好和某某同志合写,否则……听了这样的回答,我心里很不愉快。其实,这家报纸早就这么做了。笔者熟悉的几位报道员,去年9月写了两篇稿子,寄去后没有登,今年元月,他们将原稿重新抄写一篇,注上某某同志的名字后,再寄到报社,到3月份,稿子便在该报《战士  相似文献   

4.
提起会议报道,记者感到难写,编辑感到难办。难写者,还得写;难办者,还得办,以致带来会议报道成灾。报纸、广播、电视上是大会小会会连会,领导文章篇连篇,编辑记者满腹牢骚,读者听众议论纷纷。特别是地方报纸,会议报道更为突出。近来,笔者浏览了80多种地市县报,几乎是期期报纸有会议报道,家家报纸有会议报道,而且大部分会议报道发在一版显著的位置。有些报纸的第一版上,一期就有二三篇会议报道。有家报纸一期一版上,发了8篇稿子,其中4篇会议报道占去版面的五分之四。这些会议报道,多属一般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如春耕、夏查、秋收、冬管等“四季歌”类的会议。  相似文献   

5.
某报社的一位新闻记者写了一篇长篇通讯,详细地反映了一个失足青年的前后转化过程,稿子见了报纸、上了广播之后,被报道的那个失足青年大为不悦。原来,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夸大了那个失足青年过去的事实。我以为:象这种随意夸大  相似文献   

6.
翻开傅世光的报纸剪贴本,我不由得惊呆了——这位从农民通讯员到县委宜传部副部长的“土记者”2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100多家报、台、杂志发表各类新闻稿子、图片2000余篇。其中有100多个一版头条,60篇稿子获奖,80篇稿子分别被辑入2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书中,他连年被中央、省、市  相似文献   

7.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8.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9.
王涌泉 《新闻传播》2010,(3):106-106
近年来,广播节目中版头和广告类节目的比例在增加,一档节目中,每隔一个时段就会重放版头和插播广告,它们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收听效果。那么,如何录制高质量的版头和广告节目?笔者依据十多年的录音工作,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供业内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基层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子。研究写作时,我们觉得都挺不错,这也想抓,那也想写,但那位老记者深思熟虑之后,舍弃了大量的素材,只写了两篇稿子。结果这两篇稿子均被报纸刊出。当时,那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一个具有新闻敏感的报道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抓些什么,还要知道不应该抓些什么。”老记者的这番话,曾经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示。后  相似文献   

11.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盛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邮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  相似文献   

12.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3.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14.
从一则新闻看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这几年,一直做报纸新闻版的编辑,清楚要做个好编辑,需要从做好标题开始.于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养成了一个习惯,上网时对于自己编过的新闻就更为关注,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编过的稿子标题和网络上同样新闻的标题对比一下,在对比的过程中就发现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传播对象的小同,对于同一条新闻,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网络同报纸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或许你没有见到过地本人,但你一定听到过她的声音:从1983年起,她做为随行记者,采访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亚、非、拉、欧17个国家的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晚上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常常播出她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等。她那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纯正、清晰、亲切、甜美,激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因此,想了解她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也怀有这样的心情,那么就请读读这篇拙文吧。一、羽田机场的“冲刺”随团采访时国内国外记者一大帮,每一次活动,对于这些记者来说都是短兵相接的拼抢,是各  相似文献   

16.
五年前,我跨进了新华日报的大门,担任驻扬州市的记者。回首过去的五年,在领导和老同志的具体帮助、耐心指导下,年年有稿件得奖,特别是近三年来,几乎每年有十篇左右的好稿,每年有十个左右的头版头条。名记者郭梅尼说:“稿子是记者的血啊!”如果说我那些稿子是血的话.那么是我吸收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18.
4月17日,一份“1997年4月15日出版”的报纸——《青少年参考》报送到了记者的案头:套红、四开.八版.送报纸的郑州大学新闻系学生仇勇开口就说:“可能是一份非法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据《山西日报》报道:1、报纸年广告营业收入最高纪录达9.72亿元。2、报纸月广告营业收入最高纪录,12月份达1.097亿元。3、报纸一天广告营业收入最高纪录,12月17日达920万元。4、报纸日均广告版位置最高纪录,全年日均20对开版。5、报纸彩色广告收益最高纪录,全年彩色广告总量达2300个对开版,彩色广告收入50%。6、报纸利用版位收益最高纪录,仅中缝间版位收益达1600万元。7、专类广告量最高纪录,招聘广告年营业收入达6000万元,单日招聘广告达10个对开版,均超过专类报纸水平。广州日报去…  相似文献   

20.
2018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肖建中在向领导汇报时,特意就6月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进行专题汇报和深度点评,指出这是4年前同一地方、同样时间、主题类似的另一篇稿子《今年的“馍”确实能吃上了》的姊妹篇。黄部长饶有兴趣地听完后,特意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把登载这两篇稿子的报纸找出来带回北京。这篇不过千字出头的稿子缘何能让老总专题汇报?又为何能引起中央领导的注意呢?事情还要从4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