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2.
以往在很多人的眼中,报社的记者是手拿采访机,身背照相机,而电视台的记者则是手拿麦克风,肩扛摄像机,不管何时,我们总能看到风里来雨里去的记者们尽其所能,身负可以迅速采集到信息的多种装备,在新闻事发现场忙碌着、奔走着……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各种超轻、超薄的数码装备,但很多记者依然离不了超薄的笔记本和超长的网线,在采访中仍多有不便。不过,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将会看到新华网、千龙网和人民网的记者手持轻巧手机,轻松“上阵”。一机在手的他们,现场就可以将采集到的音、视频及图片同步传输上网,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网民及时了解“两会”声音。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10月以来,福建日报,闽西报、三明日报相继提出“记者一年要拿出1%的时间到农村调查去”。这一活动的开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新闻界,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福建省委领导高兴地说:“新闻界开展记者住村调查,给我们带了个好头,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开展记者住村调查好就好在它恢复和发扬了新闻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的好作风、好传统。  相似文献   

4.
电视同题报道的差异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涛 《现代传播》2007,(1):159-160
对一名记者来说,“独家新闻”永远是有诱惑的。然而随着媒体进入资源稀缺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真正的“独家新闻”,每一个记者在更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同题报道”——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当事人……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新闻事件,有十几家电视台的记者前往报道,到了播出的时候,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雷同的内容——十几个不同电视台、不同栏目的报道像是“同一个记者”制作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我参加了“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活动。 这是一次最深入的采访。特定的报道任务,把我们引向了以往很少有记者到过的基层。我所在的第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县市报的记者,如何与基层采访对象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搞好沟通,使他们积极配合以完成采访任务,至关重要。而欲与这些“泥腿子”、“大老粗”打成一片,首先需要我们记者的言行举止与他们所想象的或所希望的相一致,即我们平常说的要入乡随俗。与基层朋友打交道,使用最多的便是语言。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要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些记者自认为自己是“上面”的人,是城里的工作人员,到了乡下一口“官腔”,这无形之中便拒人于千里之外。笔者的一位同行本来是从基层上来的,到了“上边”后,渐渐丢失了“母语”…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8.
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的必修课和硬功夫。从党代会、人代会到各种各样的洽谈会、博览会,每一次大型活动都是一次新闻媒体的“肉搏战”,也是一次记者间孰高孰低的竞技场。我们都干过五六年记者,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也参与了不少。  相似文献   

9.
中央级、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驻站记者,地、市、县(区)级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我们姑且称其为地方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地方记者认为自己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手足”部位,新闻视野狭窄,活动空间狭小,新闻来源匮乏,因此而常常看低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首都、省城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有自己的优势,地方记者也有自身的地方优势。概括地说,地方记者距生活的激流较近,更容易抓到活蹦乱跳的“活鱼”;地方记者身置生活的原野,更容易采撷到带露水的“鲜花”;而且地方新闻工作者脚踏一片火热而独特的乡土,也能做出  相似文献   

10.
笔者出自“土”窝,是在小小县城里搞广播的。在我们这儿,大家天天盼望“绿衣使者”带来的好信息,除每天早晚收听中央台、省台的广播节目之外,只要报刊一到收发室,编辑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哗啦哗啦地在文字海洋里寻找自己的“大名”。但是,我们这些“土记者”,要想在大台大报上“出名”,的确不那么容易。记得人民日报一位记者来三峡地区采访,夜宿巴东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我冒冒失失地找到了他,求教上稿的绝招。他在房间中踱着方步,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12.
一、珍惜我们的话语权 地方记者对自己的职能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比如:“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记者就是讲故事”、“记者要先学会质疑”等等,这对军报记者来说,只是一部分。我们军报记者有一项重要职能——工作指导,这是军委机关报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不论我们是否自觉面对,只要你署名的稿子见报,对军队建设就是一种舆论引导,你就肩负了这项使命。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某报载文,提出要“赶”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去。看到此文时,我曾经联想到我们新闻界也应“赶”记者下基层。果然,最近召开的华东九报第十一次协作会议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次会议在强调抓紧抓好新闻队伍自身建设时指出,目前,要下决心把记者“赶”下去,让他们沉到第一线。为什么不用“动员”、“希望”、“引导”,却非要用这个带有强制色彩的“赶”字呢?其中道理是无需多说的。确实到了该“赶一赶”撵一撵”的时候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数十万记者,现在正蹲在老百姓炕上同婶子大爷唠家常的有多少?正在大漠荒野的帐篷里同石油勘  相似文献   

14.
某省宣传部长到市里检查工作,发现跟着7个记者,立即停车“赶”走记者,并说:“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新闻单位不能只围着领导转……新闻报道也要破除‘官本位’”无独有偶,不久前,另一省委书记率有关部门到扶贫攻坚乡检查工作,当看见县、乡领导、记者十余人和两辆车已等候在那里时,他发火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和车在这里,又不是拍电视剧,老百姓最讨厌这  相似文献   

15.
从5月3日进驻到神秘“‘非典’世界”的最深处,从撤出隔离区到被作为疑似病人“关进”医院的观察病房,10多天时间里的经历和情感历程,注定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在“非典”疫情到来的时候,一批又一批记者主动选择了走向一线。我的幸运在于,在周围有很多同事积极报名参战的情况下,我成为了进驻“非典”医院采访的首批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名。也由此得以亲身体验在满含SARS病毒空气笼罩下的高度紧张,感受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更真实触摸这个独特世界中的种种独特情感。在一线病区和被隔离的日子里,我们新华社的4名记者用笔、相…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上频频露脸。与此同时,中国记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样的重要场合。怎样搞好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就成为新世纪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怎样抓到鲜活的,有价值的、有分量的新闻,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大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相当严密,会议程序也早已确定,能否拿到每一场重要会议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世界关注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往往只在瞬间,记者一般很难靠近,更不用说对你提出的某个单独问题发表意见了;还有电视台在做现场直播的镜头,对纸质媒体记者的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压迫,记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头问自己“我们还能写什么?”“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如此等等,这时记者的突破能力、公关能力、观察能力等非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海APEC会议到多哈会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下面我们听听他们的致胜经验。  相似文献   

17.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8.
一、活跃在南联盟前线的摄影记者中国摄影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略带苦涩的故事:波黑战争结束后,中国摄影记者才前去采访,外国记者大惑不解,“你们怎么才来?”中国记者苦笑着答道:“因为我们路远,我们来迟了。”的确,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记者的经验,我们同国外记者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段路并不好走。然而,在这次科索沃战事报道中,战争开始前一周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便进驻前线,战役打响之后,立刻发回照片,其后又有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年轻的小伙子胡海昕前往增援,另外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刘宇还到阿尔巴尼亚传回有关难民的报道,就…  相似文献   

19.
历时16天,行程上万公里,经过11个省,从青藏公路进发,穿过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昆仑山脉、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121到那曲,又从拉萨出发横跨中国大陆,盘旋在横断山区,翻越13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漫步于辽阔的塔公草原,挑战了极限的险峻——怒江十二弯,信步于被称为“通麦坟场”的川藏路上最险峻的路段。穿越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来到了红军战士留下壮丽诗篇的大渡河。跨越了世界最高的理塘县城,观光了中国香格里拉之都——道城亚丁。见到了藏羚羊、野驴、野骆驼等。这就是我们一行4人的经历,一个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省报、市报的“大记者”们信息灵通,交通工具便利,大典型、大人物我们土记者不易“捕捉”到,但“土”也有“土”的长处,“大”也有“大”的短处,土记者对农村情况热悉,基层情况、基层人物(起码是你所在地)知道得多,也有大记者得不到的“农村信息灵通”的一面。我们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挖掘“新闻”潜力,以小见大,以“土”制胜,这就是诀窍之一。拿最近的一件事情来说.我县大曹庄村南镇青年农民米素林爱好写作,积极写稿件,提建议,给“改革”出点子,在全国6家单位举办的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中获奖,并被请到人民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