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争上 《新闻界》2003,(2):39-40
一 报纸副刊并不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越来越瘦”(光明日报副刊文章语),就光明日报来说,它的副刊就越来越“胖”了,每天都有四个版的广义副刊,在众多的大副刊面前,高傲的文荟副刊尽管有时以几个版出现,也自然不会有先前那么出众;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也增加到了每周四个版,它“瘦”了,也主要是报纸扩版、报纸种类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产生的感觉效果。  相似文献   

2.
副刊,是“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早年的副刊常常是版面补白的“混编”和随报赠送的“附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固定名称的版面。从鲁迅先生为北京《晨报》副刊起名,到约定俗成,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报纸副刊走势已呈现新的格局、无论是其内涵或者是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近年来,报纸越办越多,报业竞争愈演愈烈,读者在琳琅满目的报纸中,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在新时期,报纸副刊究竟该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呢? 找准定位争取读者 副刊要争取读者,必须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所谓市场定…  相似文献   

3.
在前不久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委托解放军报举办的首都报纸副刊编辑新春联谊会上,中国记协副主席、解放军报社社长张世刚同志在致辞中说:“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化品位。”这段话既是对报纸副刊作用的恰当定位,也是对副刊编辑责任的进一步明确。联谊会召开之前,恰逢军报“长征”副刊的报告  相似文献   

4.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副刊,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历来诸家办报都重视副刊。副刊有自己的个性(文艺性),又有与其它版面相同的共性(新闻性),报纸副刊既是文艺的,又是新闻的,具有双重属性。(一) “新闻”是报纸的本名,报纸副刊也叫新闻副刊。无论是文艺副刊,还是分类专刊,都属新闻副刊。副刊上刊登的文艺作品,应立足新闻,没有新闻的报纸便不成为报纸。副刊要在一张报纸上“站住脚”,要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靠得就是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决定于新闻,新闻是副刊的灵魂。所以报纸副刊与文艺杂志和文艺期刊是有所区别的,以纯文学、纯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报业竞争激烈,报纸业态日渐多元化的情况下,报纸副刊的出路何在?去年岁末在上海参加由中国记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上海记协、解放日报主办的“2003年中国报纸副刊论坛”的全国30多家报纸副刊的代表,围绕会议的主题“副刊的创新与发展”热烈研讨,各抒己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副刊式微”的观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很有市场,但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报纸办起了周末版,月末版、特刊等。《攀钢日报》也有了自己的《时事生活周刊》。此间,甚至有一些新闻类报纸也已经副刊化了,像《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导报》用艺的形式、故事的形式、散随笔化的笔调来表述新闻、阐述观点……纵目报海,我们不难发现,“副刊式微”之说,只就“纯学副刊”而言尚可,一般报纸副刊面临的实际境遇是在新闻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1)
报纸副刊如何创新文/魏尧副刊,是中国报纸独有的设置。从副刊可以看出报纸的格调和读者层次。在当今信息泛滥以致形成“信息焦虑症”的时代里,策划报纸副刊传递最佳信息,已经摆在每一个副刊编辑面前。早先那种单发诗歌、散文、小说的作法显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历史与...  相似文献   

8.
重视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报纸副刊历经了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一直是副刊的生命。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金:观念是金,思路是金。思路决定出路。创刊初期《,景德镇广播电视报》的“昌江文艺副刊”以纯文学作品作为选用稿件的着眼点,每期刊出的多为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佳作不多,平庸之作不少,其结果是将副刊办成了少数文学爱好者孤芳自赏的“习作园地”。后来,我们调整思路,改“昌江”纯文学副刊为“满庭芳”文化副刊,结合特定的读者群,大打地方文化牌,相继推出了“名镇古今“”瓷苑折枝“”旧闻杂忆“”瓷城夜话”等栏目,编发了大量以当地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木:副刊大厦由“木”支撑,这个“木”就是副刊引人向善向美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中国报纸副刊在百年发展史中逐渐形成的办报思想。副刊丰富了新闻纸,充实了新闻纸,是新闻纸的风景、亮点、品位,从而曾经有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日子。但是在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副刊却陷入一个无所适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均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迅猛、新闻竞争加剧、读者需求多元、办报环境复杂的当今,副刊需要破解的两个难题是定位和品位:定位问题,并不啻于如何使之适应所属的报纸,更在于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和争取受众;品位问题,则是贵在坚守文化的本质而难在创新。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怎样创建一个崭新的副刊版面体系、探索灵活的编创运作机制,就成了副刊理念创新中值得重视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3.
当今,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之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不可能置身其外。如今的副刊已不仅指文艺性副刊,还包括专业性和专题性副刊,像报界近年的“扩版热”与“发行大战”中,出现的各类名目繁多的增刊、专刊、特刊、导刊及周末版等,都可谓副刊的延伸和变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媒介融合的现实格局中,一方面新媒体欣欣向荣,而另一方面包括党报在内的纸质媒体的传统副刊已有点“壮士暮年”的感觉了。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党报副刊如何努力才能迎来“第二春”?这确实需要媒体副刊人的深思,而再次上路的关键是走对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报纸副刊,尤其是地方党报的副刊编辑们感叹,副刊越来越难办了,空间小、题材窄,竞争日益激烈,早几年办副刊(专刊)的黄金时代已风光不再……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主流报纸副刊大致都有过从“勃兴”到“繁荣”到“成熟”的轨迹,除了其自身的规律支配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其它媒体的兴盛介入和竞争,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也是副刊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地方区域性的报纸副刊,目前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大报、专业报的夹缝中,地方党报副刊还有没有发展的余地,能不能继续繁荣下去?笔者以为,竞争…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2月至今,陕西日报主办的《三秦都市报》陆续推出了五大周刊──新闻周刊、生活周刊、万象周刊、财富周刊、大西部周刊。“周一至周五,天天出周刊”。其新颖的形式、全新的内容及其独特的办刊模式与运作策略在陕西乃至全国新闻媒介和广大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三秦都市报》的发行量也由此攀升,广告量随之翻番。究其致胜策略,可一言蔽之;弃“卿卿我我”,走专业之路,推“满汉全席”,迎百家口味。 “纯文化副刊”的萎缩与“准新闻专刊”的崛起 80年代是报纸副刊的黄金时代。副刊的软、活与多彩一改传统新闻的单调与…  相似文献   

17.
浅议报纸副刊的新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性与文艺性的有机结合,便是今日报纸副刊的最基本的属性。为什么这样说?这不仅仅是被整个报纸副刊发展史所证明了的,而且也是现代副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副刊,与新闻争“主角”是不现实的。没有新闻作为报纸的主体,副刊存在的希望何在?那样的副刊报纸岂不又成了文学刊物。所以,副刊只能在新闻的载体上求得生存与发展,只能与主体共存亡,同发展。正因为如此,副刊的新闻性尤其不可小觑!反映时代的呼吸,反映改革的脚步是当今报纸副刊不可忽视的责任。与文学期刊相比,报纸副刊周期短、覆盖面广,文学期刊几个月之后才能反映的…  相似文献   

18.
一、失 网络文化历史上的陌生人 副刊 盛世华章里的孤独者 当今的网络盛行和报纸副刊相共相处的时代,一如公元13世纪初乱世纷争的局势。读历史想到的是今世,读大漠之上的硝烟想到的是纸上的风云。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专副刊的创新问题,首先有必要对专副刊作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不妨暂且借用冯并新出版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一段话:“专副刊是我国报纸的编辑特点,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亚种专刊也发展了70多年。”这段话不仅交代了专副刊的历史,而且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跨入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小编大采”的模式悄然兴起,围绕全面强化新闻性,不少报纸都推出了主动出击的举措。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使得专副刊开始处于一种…  相似文献   

20.
刘志凌 《新闻世界》2013,(10):95-96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一个“新媒体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当今的报纸副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刊,而是一种被赋予了许多新职责的知识宝库和宣传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