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紫鹃原是贾母身边的二等小丫头.黛玉年幼失怙,被外祖母史太君派人接到贾府.黛玉只带自己的奶娘王嬷嬷和十岁的小丫头雪雁同来,贾母见这一老一少,料甥女皆不遂心,便将原名鹦哥的丫头与了黛玉使唤,帮助料理黛玉的生活起居和其它事务.林黛玉在她的诗中曾有"杜鹃无语已黄昏"及"一声杜宇春归尽"之句,多借杜鹃显示自己的孤独、哀怨.因而将自己贴身丫头改名紫鹃,以表达她恨别、思乡之伤感.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它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里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书,它的思维方法是辩证的、发展变化的.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据说,米勒小时候,村子里的一位神父曾对他说:"我的孩子,你有一颗会带给你许多苦恼的心,你不知道你将来会受多大的若呀!"米勒后来的人生经历,果然被神父言中了,他威了一位拥有<扶锄的农夫>、<拾穗者>、<播种者>、<晚祷>和<牧羊女>等不朽作品的桂冠画家,同时也是巴比松那片寒冷的土地上人人皆知的农夫的儿子、贫困的子孙和终生与苦难为伴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张秋佳 《科教文汇》2008,(7):156-156
通过对本课题相关文献的检阅分析,笔者初步认识到:<史记>中有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术内容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因为到了司马迁的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整合而不是创新,这就决定了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是要寓创新于继承、扬弃、选择、整合之中.因此,司马迁在征引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他对文献整理的思想.笔者拟在尽可能全面考察<史记>所征引的的文献资料(如<尚书>、<诗经>、<左传>、<战国策>等)的基础上,择选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部分,将<史记>的内容与其所征引的文献资料原文做具体的对比分析.来考察司马迁在征引史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献整理的思想,以便从中汲取一些对今人的文献整理工作的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学会秘书处根据山西省会计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九五"科研规划>和省财政厅<关于深入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实施办法>,三年来相继组织了二十个研究课题,其中:<中国会计市场研究>、<企业集约化经营与管理会计应用研究>、等11个课题分别报送中国会计学会和省科委进行立项.另外,对<信息失真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发展探索>等课题,列入每年的会计优秀论文评审范围,予以评审.我们在组织课题研究中形成五种制度.(1)申报制度;(2)公开招标制度;(3)评审制度;(4)立项报审制度;(5)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著名中学语文教材.美国中学在语文教育界大多会选择三部教程:<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读过之后,惊叹这套教材从选文到课后练习设计匕给人的耳目-新之感,在编辑排版,知识传授和"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上充满想象力.特别是它的课后练习,在国内教材普遍只关注选文的情况下,更具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血液"不应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风》2008,(20)
10月15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发青了<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在社会上,在企业家中,引起反响. 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一个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相似文献   

8.
宣杨 《知识窗》2002,(9):32
一字诗 一家文学刊物刊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推敲>,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有一个"摸"字,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该字.<课标>明确要求:"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而且新教材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是生字表的印刷排版出错了,还是课文中漏掉了"摸"字?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陈树良,现实主义诗人.曾出版过诗集<我们这一代>、<我们从这里走出>等诗集.<我们这一代>诗集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我们从这里走出>长诗获<人民日报>征文全国一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配乐诗朗诵.  相似文献   

11.
世间爱情,逃不出两首歌: 一首是产生干康巴地区的民歌<康定情歌>,一首是红楼梦里的曲子<枉凝眉>. <康定情歌>表达了最生活化、最凡俗的爱情观一一感情是生活的需要,张家大哥看上李家大姐,看上的是她"人才溜溜的好",李家大姐看上张家大哥,看上的是他"会当溜溜的家";<枉凝眉>表达了一种最文人化、最诗性的爱情观--感情是心灵的需要,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爱的对象已非人间所有,非人世所能求,这种爱,爱上的也许是爱情本身.  相似文献   

12.
"松影一庭惟见鹤."这是贾宝玉所写<冬夜即事>诗中的一句.人们常以"松年鹤龄"或"青松不老,鹤发童颜"来形容人的长寿.贾母83岁寿终正寝,可算是长寿的人了,但是比贾母还大好几岁的刘姥姥依然腰板硬朗、脚轻手健.连贾母生前也称赞她老当益壮.在<红楼梦>第39回中,当贾母见到刘姥姥时,问她说:"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她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相似文献   

13.
名画笔误     
仕奇 《知识窗》2002,(4):10
唐代绘画大师戴嵩,画牛独步千古,<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所画<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等作品,被视为绝世佳作.其中,<斗牛图>被杜处士所收藏.有一天,杜处士将这幅画拿出来晾晒,有位牧童路过时仔细看了<斗牛图>,忍不住"嗤"笑一声,杜处士惊奇地问小孩笑什么,牧童指着图画说:"牛相斗时,力气集中在角上,尾巴是夹在两股中间,可笑画牛的人不懂斗牛的道理,让牛尾翘起来摇晃",杜处士听了十分叹服.  相似文献   

14.
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和其姊妹篇庄孔韶先生的<银翅>都是以黄村"金翼之家"这个家族为主线来由浅入深地阐释其学术思想的.笔者在阅读了<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一书之后,结合林耀华先生的<金翼>,选取"宗族.房·家族"这个主题,论述其功能、变迁过程以及在宗族观念和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行为,并强调这一主题应在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徐传宏 《知识窗》2002,(6):50-50
释疑篇 问:我国哪些地区出产杏子? 答:杏,原产我国,栽培历史至少有3000年.公元前685年问世的<管子>一书中就记载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稍后的<山海经>也有"灵山之下,其木多杏"的记述.<礼记>中所列可供食用的14种果品,其中就有杏.  相似文献   

16.
一事由 2008年第2期<科学文化评论>上席泽宗先生的论文<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中译及其意义>中开头一节的题目是"爱因斯坦的片面论断",引了爱因斯坦1953年给J.E.Switzer(该是J.S.Switzer)信中的话:  相似文献   

17.
神奇数字6174     
《知识窗》2009,(2)
前苏联的科普作家高基莫夫在其著作<数学的敏感>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奇妙的四位数6174,并把它列为"没有揭开的秘密,"不过近年来,由于日本学者的努力,已经开始拨开浓雾,逐步见天日了.  相似文献   

18.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挑泪浊. 这是林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咏怀诗的其中一绝.这首诗诉说了"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悲苦境遇,提出了"不知风雨几时休"的疑问,发出了"罗衾不奈秋风力",抵御不住封建重压的哀叹,充满了惨淡、凄凉、萧条的情景,把自己孤独、寂寞、忧怨、伤亡的情志抒发得淋漓尽致,正如上段诗所述,怀着满腹愁情怎能安心睡眠,独自向着秋屏剔亮盈盈泪烛.黛玉如此愁结不解,久而久之,必然患上失眠症.  相似文献   

19.
成语"羞人答答"语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4本楔子:"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亦作"羞羞答答".也简作"羞答答".羞:难为情.答答:害羞的样子.比喻难为情和不好意思的样子.形容感到害羞的心情和神态.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癌阎话短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