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七年九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廿五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字伯蕃)是一位秀才,在乌镇行医,喜欢自然科学,酷爱数学,思想开明,属“维新派”.母亲陈爱珠,是乌镇名医陈我如的独生女儿,爱好文学,颇有远见,且性格坚强.茅盾在童年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六岁  相似文献   

2.
说实话,“老妈”不老! 1947年生的,至于出生月日,她也说不准,因为据她说,我的姥爷压根就不记得,后来我老妈问急了,姥爷就随便说了个时间:“好像是七月初十吧。”于是我老妈的生日就是七月初十。当然那时还没我呢!  相似文献   

3.
十五岁那年,发生过很多事,最糟糕的是初中毕业后不能读高中了。政策是极简单明了的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前出生的,一律回家务农;七月一日以后出生的,都上高中,而我的学籍登记表上记载的是“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一日生”。  相似文献   

4.
关于《老残游记》外编残稿的写作时间问题,刘蕙孙先生曾于一九八三年五月十日在《光明日报》第三版中发表文字,以为《外编》残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一九○七年九月五日与同年十一月五日之间”。我认为这里显然是存有疑问的。一、袁世凯被授太子少保的时间问题。刘蕙孙先生关于《外编》残稿写作时间的立论是“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袁在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丙辰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调任太子少保军机大臣,一般口头称太  相似文献   

5.
近读一九七六年七月版《鲁迅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发现该书《人名索引》中两处有误,现作考订如下: 一、“楚囚”是谁? 《人名索引》“楚囚”条下注:“见徐诗荃”,意即“楚囚”是徐诗荃的笔名或化名。查《日记》,鲁迅提到“楚囚”仅有一处,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所记:“得语堂信并还楚囚稿。”林语堂此信当是对鲁迅一月六日去信的答复。鲁迅在一月六日致林语堂信中说:“顷得亢德先生函,谓楚囚之稿,仅有少许可登,并以余稿见返。此公远  相似文献   

6.
《辞海》《段德昌》条把段的出生年代写成一九○五年,并定为湖南湘潭人。这种说法是不确实的。据《段氏族谱》记载,段德昌生于光绪甲辰七月初九,即一九○四年八月十九日。族谱又载:“余邑段为邑亢宗,世居九都。”九都属南县。据调查,段德  相似文献   

7.
《风》(第十二册第13课)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写的事情发生在“我出生那一年”。有学生问:年幼无知,怎么知道出生时狂风肆虐的情形的?我翻阅很多资料,又问过许多人,不得其解。我以为,在《风》这篇课文中,把时间定在“我出生那一年”,其作  相似文献   

8.
关于如何使用连字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字典的编纂者之间,出版者之间,说英语的国家之间,甚至一份杂志刊物的前后也都各各有异。美国首屈一指的《纽约时报》的报头从创刊号到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前后四十五年的时间内一直印作New-York Times(在这期间该报还用过New-York Daily Times的报头)。这家盛负重望的报纸犯了一个达四十五年之久的错误,直到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一日  相似文献   

9.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辰日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时说到:“今年七月一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1.
去年十二月,《中国教育报》和《中学生》杂志联合举办“我的老师”、“我的学生”征文。我利用“中学生写作研究会”,和写作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结果,得到不少收获。我和一位同学的习作被采用了,分别发在七月二十日的《中国教育报》和六月号的《中学生》上,对大家是一次不小的鼓舞。  相似文献   

12.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时说到:“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又正当抗战一周年”。  相似文献   

13.
作不囿于成说,不迷信权威,唯真是求。通过用《七月》本及其他相关的献,对当今几成定论的《七月》“奴隶(农奴)作”与几被推倒的“周公作”二说,进行多角度的、事实求是的考辨,从而得出:前不能成立,后确然无误。  相似文献   

14.
我的真实姓名叫孙树淦。1977年我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人民的歌手》时,《延河》编辑部准备署名“工人×××”。我不大喜欢这样,于是随意取了个笔名“莫伸。”我于1951年3月10日出生。籍贯是江苏省无锡市。1958年我在西安市花育巷小学念书;未满一年,又随父母迁至宝鸡市。在宝鸡市上马营铁小入学。1964年我考入宝鸡市  相似文献   

15.
七月·行歌     
空气中似乎迷漫了伤感的氤氲气息,终于到了该分别的七月了。不知道是不是听了广播里的《七月纪念册》,心中的那份伤感与留恋就不知不觉地加深了。“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每每听到范范唱《那些花儿》时,心又开始隐隐作痛。真的舍不得,含不得学校、班级,舍不得老师、同学,更舍不得过去三年里大家的喜怒哀乐,那些平凡真实而又分外感动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七月的芙蓉国,是如云似锦的芙蓉花开得最繁盛的时节,而今年盛开,正逢《中国培训》创刊十周年华诞。 饮水思源。因工作关系,我与《中国培训》有份十年“缘” 源不断的巧合“师生缘”。1992年我奉调接任工厂职教理论研究和工人岗位技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经·豳风·七月》的作者、年代与主旨,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算得上一个古老的谜了。有人把它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锦瑟》相提并论,称之为旨生多义的“百年聚讼”。其实,从至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评论文字——《左氏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聘鲁赏周乐时的谈话算起,到如今,人们对它的品评,至少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由于接受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变化,现在就急于对这场论争作出裁决,无疑是徒劳的。笔者只是想从一个侧面——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七月》的价值,透视我们这个  相似文献   

18.
程旭东 《现代语文》2013,(12):61-63
宋词十大名篇中,位居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难怪胡仔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19.
<正>《福玛·高尔杰耶夫》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写于一八九九年,在这部作品里,高尔基以卓越的艺术技巧,不仅描绘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刻划了各种各样真实的资产阶级商人形象,而且在书中塑造了一个血肉丰富的资产阶级叛逆者形象.从而暴露了资产阶级在其发展中的内部分化现象,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十九世纪末,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尤其是他以《尼日戈罗德》小报记者身份参观了一八九六年在诺夫戈罗德举行的全俄博览会,有了更多深入观察商人生活的机会.高尔基曾回忆说:“关于巨商们的情况.使我了解最多的是一八九六年.这一年中,全俄博览会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开幕,工商业大会也在这里举行……,我在这里看到过那些全俄罗斯大工业的代表人物,听到过他们同大地主们的激烈争吵”.在参加搏览会和工商业大会期间,高尔基亲眼看到工商阶级怎样用卑鄙手段充实和壮大了自己.同时,他也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在许多资产阶级家庭里.常常发生子女自杀或离家出走的事情,也常有儿子背叛老子.终被赶出家门.变为酒鬼,潦倒终生.高尔基以无产阶级的艺术眼光,观察到了资产阶级这种种没落腐败现象,发现了这个阶级的致命伤.他的《福玛·高尔杰耶夫》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诗经·豳风·七月》的主旨及其论争的意义,将《七月》从“显示阶级社会的不合理”和“被剥削的痛苦”的诗还原为一首普通的农事诗,解读其中的深层文化底蕴。文章从恋土乐耕的情感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血亲人伦的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七月》所表现出的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并由此而进一步探讨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