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电子媒介构建的信息时代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子媒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及影响,男性女性化现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本文试图借鉴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的部分理论来分析电子媒介是如何促成男性女性化这一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黄君如 《新闻传播》2009,(11):63-64
男性对媒介工业的控制,必然导致大众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这些视点体现在各种媒介中,更经常以“时尚”的面目出现。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时尚”女性形象的分析.解析大众媒介对于女权、女性主义的观点和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划分.对媒介内容中存在的隐性性别歧视现象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安家》《都挺好》《小别离》《小敏家》等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剧叙述了普通人的群像生活,引发社会话题,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出圈”作品。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回答都市题材剧“出圈”的宏观和微观原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微观层面上,普通大众由于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产生新的媒介期待;而宏观层面的群体生活差距以及网络话语权的重心下移使都市类的题材剧更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影视媒介的现代转型进行一些思考,为理解都市剧“出圈”等网络现象提供了一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陈超 《东南传播》2012,(3):10-13
作为"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相互妥协的产物,近年来在台湾本土发展起来的"宅男女神"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引起了两岸社会不小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台湾"宅男女神"外貌特征、宅男受众群体特点,及其大众媒介呈现方式的检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指出,在"宅男女神"现象中,"宅男女神"依旧是父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性迷思的产物。同时,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宅男女神"在大众媒介的刻板印象与扭曲下,成为物化后的男性消费品。  相似文献   

5.
李雪凝 《新闻世界》2010,(8):208-209
青少年生活在大众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认识社会。一些媒介炒作"伪娘"现象,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这种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从政府、大众媒介以及青少年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8.
孙桂杰 《传媒》2019,(3):51-53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认为,由于电子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特性,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呈现出瞬时性和超地域性,它把发生在遥远的异地的事情传递到观众的眼前,这在信息传递的意义上“地点”消失了;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媒介创造了一种新的场景结构,人会根据这种场景结构创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故而媒介本身也改变了人的社会行为结构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特希·兰塔能的《媒介与全球化》一书引入了一种“全球媒介志”的方法论,认为媒介全球化有力推动了国族认同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跨国界跨地域流动,维系固化国族身份;再现重塑国族历史,塑造强化集体记忆;界定建构“他者”身份,加强创造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风靡海峡两岸的时尚美容类节目《女人我最大》为例,结合传播学理论从女权主义视角探析当今大众媒介对女性美标准的塑造过程。结果发现《女人我最大》从节目话题设置和心理暗示性元素的使用两个方面打造完美女性形象,同时结合线下产品的成功营销推动大众对女性美的标准的实践,强化节目所推崇的以身体为美的理念。当今大众媒介塑造的女性美的标准难以突破把外貌体形作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在男权文化下,大众媒介成为了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1.
孙莉  孙佳乐 《新闻世界》2010,(11):174-175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论述了电子媒介所构筑的媒介情境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考察在新的媒介情境中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指出因网民集聚、人际传播的出现、交往的实现,使得网络促成了"地域"的消失,又因受众个人因素等多重局限,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知沟"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左珊 《新闻世界》2011,(5):48-4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快乐男生》和《非诚勿扰》作为当前最火的两档真人秀节目,其制造的"伪娘"、"拜金"等娱乐话题成为大众媒介为迎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创造各种能满足人类欲望话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15.
章瑞  刘勇 《编辑之友》2022,(6):103-112
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影响着栖生于其间的媒介之生长机制及特征,广告则承载了国家、民族与社会身份塑造等多元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分别位于上海和天津的《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1926年—1937年间的广告图像表征,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在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沿着“地方中的媒介”和“媒介中的地方”两条路径,考察两画报如何以图像表征其地方意象,结合南北地缘和社会思潮差异,探索民国时期画报广告如何参与地方感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电视广告影射并左右着大众的价值观念,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依男性话语而塑造,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份构建的缔造,她是一种被电视机前观众观看的主体.对于电视媒介而言,视觉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广告影像的清晰度;二是广告所带给观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周婷 《出版与印刷》2023,(5):104-110
以《儿童世界》(上海1922)为案例,探究其中的新儿童观实践,解读五四时期儿童身份的媒介建构过程,揭示儿童报刊对儿童身份转变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梳理史料对《儿童世界》的办刊活动进行总结,并以媒介建构的视角分析儿童身份的书写。研究发现,《儿童世界》坚持“儿童本位论”的办刊立场,深入挖掘上乘内容,精心设计版式,形成了独特的儿童身份书写空间,并从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次形塑了儿童的多重身份,儿童在参与新儿童观的传播实践中,获得自我成长与解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现代消费语境下,从文化和女性等多元视点切入,将电视广告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提高到学理层面。分析认为:宏观上,上海这座城市已经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微观上,广告商利用了女性冲动消费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策略主动制造了“需求”,激发女性消费;大众媒介从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充当了广告主重要的“帮手”,共同引导女性走入消费社会;同时女性消费者的情绪性消费特征显著,她们对自身的消费有第二层解读,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  相似文献   

19.
一、分众传播与精英定位
  分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70年《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社会结构的非群体化、价值取向的非群体化以及思想意识的非群体化造就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审美取向的群落。消费者、传媒的受众,都分化为各个不同的群落。此后,日本的市场研究机构“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在《分众的诞生》一书中对分众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以“划一性”为基础的“大众”社会正在分化成为个别化、差异化的小型群体,这是一种“被分割了的大众”的现象,因而被冠以“分众”之名。  相似文献   

20.
一、分众传播与精英定位
  分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70年《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社会结构的非群体化、价值取向的非群体化以及思想意识的非群体化造就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审美取向的群落。消费者、传媒的受众,都分化为各个不同的群落。此后,日本的市场研究机构“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在《分众的诞生》一书中对分众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以“划一性”为基础的“大众”社会正在分化成为个别化、差异化的小型群体,这是一种“被分割了的大众”的现象,因而被冠以“分众”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