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这是发生在2011年的特大事件,平静的法国社会被一起命案搅乱,其引起的轰动甚至超出了一国范围:蕾蒂西娅·佩雷,一个18岁的花季少女,在2011年1月18日至19日之间的那个夜晚遭遇绑架并惨遭杀害,凶手在两天后被捕,警方数月后才找到了她的全尸。然而案件并未就此结束,更大的动荡纷至沓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指责司法部门执法不力,扬言要对法官的"错误"进行相应的"惩罚",从而引起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罢工运动;同年8月,案中案浮出水面——蕾蒂西娅寄养家庭的父亲因对其孪生姐姐实施性侵而被绳之以法。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一案件,一时间仿佛全世  相似文献   

2.
英国和美国曾被认为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两个国家。那么,在两国使用的口语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607年和1620年分别到达美国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定居的英国人,是操十七世纪初的英语,即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时代的英语的。他们大部分来自英格兰南部和东南部,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离乡背井在荷兰居住多年,但他们说话时,仍带有本国南方的口音。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保持了原来的说话方式,但不久就学会了赋予旧词以新义。同时,他们也从当地印第安语中吸取了许多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词汇。到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在美国的移民有三  相似文献   

3.
雨果的女儿     
1850年秋天,一个细雨迷蒙的日子。在美国纽约,一位衣衫湿滚滚的少妇找到了警察。由于她讲法语,警察不得不找翻译来帮忙。这位妇女可能得了健忘症,说话语无伦次,人们不知道她到底在讲些什么。此时恰好碰到慈善团体的一位法国人,他想尽办法使这位女子恢复了记忆。原来,她就是法国大文豪、《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的独生女儿阿迪尔·雨果。维克多·雨果生前曾为女儿的轻率行为感到伤心,那时雨果触犯了政府禁令,被流放到杰尔塞岛时,女儿阿迪尔也一同前去。可是,阿迪尔和一个英国牧师的儿子、阿尔弗到德·宾泽恩中尉开始谈恋爱…  相似文献   

4.
正除了能装90架舰载机的核动力航母和印刷成本只有5—20美分/张的绿色钞票,美国控制全球的方式还有一种:粮食。上溯到"二战"刚结束,粮食短缺是全球普遍现象。当时法国每人每天只能领取两块面包,英国直到1949年还在实行面包、马铃薯和糖果的配给,而整个欧洲更是有数百万人饱受饥饿折磨。此时,附带政治条件的粮食援助,便成为美国的重要地缘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理论的世纪,而法国理论又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富有活力的理论。在诸多的法国当代理论家中,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德里达、福柯、拉康、罗兰·巴特等人,但是,有一位与他们具有同样成就和影响的思想家,我们却一直不甚了解,或者说知之甚少。这就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  相似文献   

6.
<正>法国的彼得吕斯·拉米斯(Petrus Ramus也作Peter Ramus,1515—1572)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极为重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笛卡尔的先驱”,20世纪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称他为“古登堡时代的教育先锋”。1912年,弗兰克·皮埃尔庞特·格雷威茨(Frank Pierrepont Graves)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彼得·拉米斯与16世纪教育改革》,足见他对于世界而言不仅仅是对欧洲和法国16世纪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2012,(6):F0004-F0004
布鲁斯·戴维森(BruceDaviclson),生干1933年5月,美国摄影家,以“个人纪实”的报道摄影见长。他干1958年凭借出色的摄影技术和独特的摄影思想正式加入马格南图片社,先后在纽约世界摄影中心、明尼阿波利斯沃尔克艺术博物馆、东京博物馆、法国巴黎、华盛顿施密森学院、法国阿尔勒阿图美术馆、纽约伯顿美术馆、东京帕克美术馆.纽约历史学会等博物馆和艺术场所举办影像展览。在他的摄影生涯中,除完成马格南图片社的拍摄任务外,他还自由寻找和探讨感兴趣的主题,成为美国下层社会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华人文化常被视为集体主义的代表;而法国以其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被作为是最具个人主义性格的国家之一。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理性思潮的面对面,犹如一滴水里的分子般不停地发生无声的碰撞与融合。今天,尽管两国交往日益密切,民间文化认同日益增进,中法人文交流进程中仍然存在矛盾和误解。  相似文献   

9.
正将于今年年底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不只是牵动了美国人的神经,更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7月19日,美国共和党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唐纳德·特朗普为总统候选人;7月26日,希拉里·克林顿正式获得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分别获得美国两大政党提名,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任美国总统将从特朗普与希拉里二人之中产生。早已经成为舆论关注中心的  相似文献   

10.
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与率领法国文化代表团来华访问的法国文化通讯部部长卡特琳·塔斯嘉女士,就双方共同关心的中法两国文化关系现状及有关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等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孙家正与卡特琳·塔斯嘉女士一起会见了中法两国记者,通报会谈成果,回答记者提问,生动勾勒出中法两国文化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倡议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2001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访法期间与法国外交部长维德里纳先生签署了有关中法双方互办文化年、在对方国家首都互设…  相似文献   

11.
于涛 《世界文化》2012,(7):23-25
在1931年12月底至1932年1月底,里维拉成为继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之后第二个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主题画展的画家,而这也是他个人的第二次回顾展,当时参观人数已打破记录,反响强烈。由于壁画本身尺幅较大,无法移动,以及场地限制,在距展览开幕还有一个半月时,里维拉就被请到纽约,博物馆给他配备了工作室。在两个助手的帮助下,里维拉采用湿壁画技法,将颜料涂在经过处理的湿灰泥上,  相似文献   

12.
1524年,意大利人维拉查诺受法国国王雇佣,试图从海上往西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他的船沿着北美洲东海岸航行,途中发现一条大河从两山之间夺路而出,奔流入海。入海口水位很深,他不敢把船驶入河内,而用一条小船划进海湾。维拉查诺便是第一个访纽约湾的白种人。然而,真正发现纽约还是在1609年。英国冒险家哈得孙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也想试探由  相似文献   

13.
埃·布·怀特(Elwyn BrooksWhite,1899—1985)近期的死讯引起了人们对他无限诚挚的悼念之情。乍看起来,这似乎和这个被认为是“小”作家的成就不成比例。散文家以及《纽约人》杂志  相似文献   

14.
[美 ]威廉·福格特著 张子美译 北京 :教育印书馆 ,1981,11,第 1版1948年美国同时出版了两本重要著作 :《被劫掠的星球》(波士顿 ,1948) ,作者费尔莫尔德·奥斯本和《生存之路》(RoadtoSurviva1,纽约 ,1948)。两本书都从全球角度和历史趋势讨论了人类与环境关系问题。《生存之路》的作者福格特 (WilliamVogt)是美国著名学者 ,人口学家 ,人类生态学家。中译本出版说明说该书“被认为是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初版于 1949年 ,至今仍有影响”。颇能说明 80年代伊始中国大陆对这本书提出的人类共同问题的独特看…  相似文献   

15.
一个美国人第一次到法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对法国的印象。他说,这里的男人都打领带,女人都不穿裤子。和美国人的轻松、随意风格不同,法国男人上班期间一律打领带,哪怕质料不好的领带;而女人一般都穿裙子,哪怕冬天也很少穿长裤,特别是正式场合。但你可知道,法国女人为了得到和男人一样穿长裤的权利,经过了约100年的奋斗。其中,女作家乔治·桑的作用非凡。1804年7月1日出生在巴黎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是被其同时代人公认的最伟大作家之一。雨果说:“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女性。”乔…  相似文献   

16.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班(1851—1904)的短篇小说。她曾经由于长篇小说《觉醒》被当时的舆论谴责为有伤风化,但后来的评论界却给予了她很高评价,认为她是D.H.劳伦斯和西蒙·德·波伏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于涛 《世界文化》2011,(9):30-31
最近大卫·史密斯的雕塑作品在纽约现代博物馆展出,使这位艺术家再次获得人们的关注。大卫·史密斯(1906—1965)是最早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美国雕塑家之一,被公认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美国雕塑家。他创造了20世纪最值得纪念的作品,以使用工业材料,特别是焊接钢铁以及探索开放性、直线性结构为特征,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雕塑艺术进行了变革。他的作品体现了美国从乡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化的精神实质。面对这个机械化控制的新时代,史密斯深信艺术家也应接纳工业材料和技术。  相似文献   

18.
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耶,一个长期以来被法国文学史所遗忘、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美国著名书籍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所统计的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间畅销禁书作家排行榜上,凭借其《2440年》和《巴黎图景》两部名噪一时的畅销禁书跻身前列,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等启蒙大哲并驾齐驱,并且领先于卢梭、爱尔维修等人。近年来,伴随着达恩顿等史学家掀起的18世纪书籍史研究热潮,曾经自称是“法兰西最伟大的出书人’的多体裁作家梅西耶,日益引起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游牧艺术家"在路上"里克力提拉瓦尼迦,是一位在西方当代艺术领域十分活跃的艺术家,这位东方面孔的艺术家拥有多元的文化身份,他的父亲是泰国外交官,1961年,提拉瓦尼迦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自幼跟随家人游走世界:泰国、埃塞俄比亚、加拿大、美国现主要定居美国,穿行于纽约、曼谷、柏林,普遍被认为是泰国裔艺术家。是一位典型的具  相似文献   

20.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