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情表》(新编高三册 )是李密向皇帝陈述情事的一道奏表。时值西晋初年 ,蜀汉已灭 ,东吴尚存。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人心 ,以示“怀柔” ,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入朝为官 ,李密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多次征召 ,他均以祖母病老、奉养无人而辞不赴命。联系当时险恶的政治气候及李密作为蜀汉旧臣、“亡国贱俘”的特殊身份 ,这种“不识抬举”的不合作态度不能不令人为之捏把汗。果然 ,随之而来的是“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晋武帝的恼怒之状可想而知。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 ,李密不得已 ,第三次上表历述情事 ,…  相似文献   

2.
魏攻灭蜀汉两年后,魏帝被逼把皇位让给晋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新朝刚建立,为了笼络人心,晋武帝下诏征召天下名人入朝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字令伯,曾在蜀汉任官。他心里不愿应召,但抗召是有罪的,于是他呈上一篇《陈情表》,强调因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要求暂不应召,留在祖母身边  相似文献   

3.
晋武帝曾四次征召,叫李密去做官,这使他感到很为难。去吧,不行:李密自幼丧父,母更适人,见养于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向以孝闻名的李密理应报之以“乌鸟私情”,“区区不能废远”。不去吧,也不能: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该当何罪。何况李密原是蜀汉旧臣,这样一个“至微至陋”的降臣,倘若屡屡抗旨,会很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疑忌,以为他仍然怀念旧朝,对新朝存有二心。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李密进退两难。但权衡再三,他还是呈上一表,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因奉养祖母…  相似文献   

4.
<正>李密的《陈情表》幸运地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一篇佳作得以保全,而作者李密也以《陈情表》名传千古。这样的结局对李密来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李密写《陈情表》是迫不得已,他正处于忠孝两难、进退狼狈之境。李密向谁陈情呢?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辞不就职"。他"少仕伪朝(蜀国)",新朝——西晋建国后,地方官员"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央政府先以"郎中"后以"太子洗马"征召,李密都"辞不赴命"。不难  相似文献   

5.
李密,晋初散家,曾任蜀汉尚书郎。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是蜀降臣,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上的李密和晋武帝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以“禅让”的方式,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建立晋朝。267年,晋武帝征召曾在蜀汉先后担任郎中和尚书郎职务的李密,先任命他为郎中,不久任命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而辞不赴命,但又怕被晋武帝怀疑是心念旧朝,矜于名节,从而招致祸患,于是围绕“愿乞终养”的请求,饱蘸血泪,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陈情表》。  相似文献   

7.
马志伦 《文教资料》2013,(33):84-85
文章由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这一问题入手。选拔文人做官已有制度保障,且晋武帝征用文人的标准还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正面作用为衡量的,但李密看得很清楚,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棋子。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一文词意婉转,陈情恳切,读之感人。但阅读本文有两个疑点须澄清,这对理解文章主旨、了解人物形象至关重要。一是司马氏灭蜀后,为何一再征召李密出仕?对待一个亡国降臣,先有太守察孝廉,后有刺史举秀才,进而征召拜郎中、除洗马,人未出山,已授重任,“诏书切峻”、“急于星火”,确实不同寻常。从司马氏政权角度考虑,不外以下三点原因———首先是国家统一的需要。其时司马氏政权甫建,东吴未平,国势未定,而李密在当时算是个很有影响的政治人物,《晋书·列传五十八·孝友》记载他:“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就是说他在…  相似文献   

9.
<正>"表"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八个字上,即"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但是要让晋武帝接受这个请求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李密是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且四次征召四次拒绝,这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认为李密心存二心,在怀念旧朝,不满新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批龙鳞逆圣听轻则难保性命,重则株连九族。更何况他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  相似文献   

10.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灭掉蜀汉,曾经官至蜀国尚书郎的李密则成了亡国之臣。失去仕途之后,李密就在家里侍奉祖母刘氏,以尽孝心。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建立晋朝。同年,晋武帝屡次征召李密入朝为官,先封郎中,后为太子洗马。晋  相似文献   

11.
<正>世人一般将《陈情表》定位为抒"孝情",其实绝非如此简单。《陈情表》"孝情"的背后是李密面对专制强权的痛苦灵魂的颤抖,此文折射出易代之际士人的心灵纠结。一、疑问:无一字虚言驾饰李密原为蜀汉郎官,蜀灭后沦为亡国之臣。司马炎废魏建晋,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多次征召李密。李密以晋"以孝治天下"及祖母供养无主  相似文献   

12.
罄竹难书     
达屿 《初中生》2013,(22):15
隋朝末年,李密曾做过瓦岗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以放牛为生,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名士包恺很牛,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  相似文献   

13.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篇公文,作者提出了辞(不就职)的请求。这个请求在当时要冒很大的风险。试想,西蜀灭亡,西晋建立,正是许多人谋求上进的好机会,而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对武帝“诏书切峻”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却提出辞谢,能不引起武帝的猜疑?李密是怎样使天下至尊收回成命,给以恩准?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迪?这值得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认真地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鲍忱 《学语文》2004,(3):14-15
公元267年(西晋秦始三年),文学与政治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对话:晋武帝征召亡蜀文臣李密,先拜郎中,后拜太子洗马。诏书切峻,郡县逼迫,急于星火。而李密却表以陈情,拒不赴命,亡国贱俘过蒙拔耀,竟然不识轻重通慢皇命,下场可想而知。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而富于戏剧性,不仅没有引起天心震怒,反而迭受恩赏,只能让人感  相似文献   

15.
<正>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能说"不",这本身就不简单。从君臣关系上来看,在封建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能对皇帝说"不"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更何况是一个"少仕伪朝"的旧臣;从征召本身来看,皇帝让你出来做官,这对读书人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什么要拒绝呢?说"不"既冒风险,又不合常理。李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尽忠,还是尽孝,这是摆在李密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2,(3):50
有个少年名叫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皇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随即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有一位名士叫包恺,就前去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  相似文献   

17.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作者以供养年老的祖母为理由,对当朝皇帝的征召提出了暂缓赴任的请求,文章情真意切,质朴感人。本文从逻辑角度,重点分析李密陈情说理的逻辑思路,探讨语言背后思维的力量,从而揭示了李密既委婉地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同时又于万险中保全了自己的表达智慧。  相似文献   

18.
成语故事     
枫叶 《下一代》2011,(3):18-19
狼狈不堪 【出处】李密《陈情事表》。 【原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解释】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和退都不行的样子。 【故事】晋朝时,在武陵有个叫李密的人,他的品德和才能都很好,在当时有很多人都特别尊敬他。晋朝的皇帝司马炎也很看重他,就想把他召到宫里,但几次都被李密拒绝了。原来,李密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四岁时母亲又改嫁了,  相似文献   

19.
《陈情表》的最后两句话耐人寻味:"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上表之时,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也是出自真心的么?我觉得,"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只能理解为威逼之下生出的"假情词"。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有"护名节,胜功名"之说。当新政权出现时,名士的"名节"是个大问题。对于晋武帝的征召,李密内  相似文献   

20.
茕茕孑立     
“茕茕孑立”这则成语源出自晋·李密的《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名士李密,生下来6个月,父亲就去世了。4岁那年,母亲改嫁,从此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后来在蜀国当了尚书郎(即: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官员),因文章写得好,颇有些名气。公元263年,魏国灭蜀,司马炎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为笼络蜀国旧臣,征召他们到朝廷做官,李密便是其中一个。但因祖母年老,需李密克尽孝道,因此李密只得上表陈情。《陈情表》一文由此而来,其辞语恳切,笔调婉曲动人。文中,李密先陈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