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诗味说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核心理论,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诗味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较为具体与可深化的审美内涵;意境的“抽象的界域”性使诗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呈现出极大的整一性;意境强调相生中的虚实,这使诗味内蕴富于立体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意境理论对诗味说予以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意境”论诗替代以“味”论诗的内在必然性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4.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后认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定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语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味”论“艺” ,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先秦时期 ,“味”与文学艺术及其审美特性联系起来 ,首先体现在音乐理论观念之中———产生了“声亦如味”这一理论命题。本文通过这一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力图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艺”的传统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新的理论解剖。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诗歌很讲究“余味”。什么是“余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意有余味,就是要求一首诗不仅仅具有诗题字面以内的诗味,还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诗味,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理论已不只是主张诗歌本  相似文献   

8.
“气”和“道”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从“气”和“道”的角度论述写作活动是古代写作理论的主要特征,“气”说,“道”论构成了古代写作理论的主要理论生发点。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毛泽东对创新思维亦有独特的见解。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是创新思维的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与创新思维也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新思维是贯穿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对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究先秦两汉诗学审美意识的崛起,这是研究古代诗学的起点,大多数论者时这个时期的诗学话语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尤其时诗学审美话语不肯做出诗学的判断。本文试图就此时期的诗学审美话语之一的审美形象创造话语作一点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党性和人民性的最高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辩证法的无比威力、策略和方法的巧妙艺术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宣传思想进行了论述。从中领会毛泽东宣传思想的特色,学习毛泽东关注党的宣传事业和为之奋斗的精神,用其指导我们搞好新时期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具有发展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覃军 《海外英语》2012,(7):144-146
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达不成一致的看法。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肯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之心灵与原诗之意境是诗的灵魂,原诗之诗味是诗的精髓。故翻译诗歌要译诗之灵魂与精髓,即要译心、译意、译味。然后,结合实例讨论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主张诗歌要有民族风味。所谓“风味”,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骨”、“风力”、“风骨格力”等范畴的内涵有紧密的联系,是指诗人内在的情感意志通过语言体式、艺术表现手法等外在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艺术特色,即诗文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毛泽东诗词富有民族风味,所以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为思路,辑录了毛泽东在诗词创作方面的23则论述,对毛泽东诗论中的创作论,作了初步的梳理和简要评述。作者对23则诗话分别进行了梳理,解读了它们的基本意涵,而且联系毛泽东本人的诗词创作和当今中华诗词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其学理价值进行了阐发。文中提出的16条"启示",对当代诗学理论建设和中华诗词创作或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最后将毛泽东的诗论同前人的相关表述作了简要对比,点出了毛泽东在诗词的继承弘扬和革新创造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