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极光与气辉     
在今年七月一日开始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中,我们中国进行观测的科学项目之中,有极光与气辉一项。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极光与气辉。极光是怎样的? 极光是一种雄伟的天空现象,一般出现于高纬度区域,也就是说,在地球的南北极邻近的区域里。在地球的南北磁极四周大约23°半径线上,极光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极光带”。由极光带向赤道的方向移动或是向磁极移动,极光出现的频率会逐渐地减少。  相似文献   

2.
太阳系大奖     
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是哪一颗?磁场最强的行星是哪一颗?四季变化最激烈的行星是哪一颗?包含地球在内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如果像这样彼此竞争,优胜者究竟会是谁呢?体型奖行星如果以半径大小彼此竞争,赤道半径约71000千米的木星将是优胜者,我们的地球(赤道半径约6300千米)居第5名,仅为木星大约1/60的冥王星(赤道半径约1100千米)则居最后一名。像这样以实际的数值比较行星,大家可能还无法体会。因此我们将地球视作直径1厘米的“弹珠”,继续比较。以这个尺度来说,最大的木星为“铅球”,居第2名的土星为“垒球”,居第3名的天王星与居第4名的海王星约…  相似文献   

3.
1.地球绕自转轴的周日旋转。 2.地球绕太阳的周年运动。哥白尼确立了地球的这两种主要运动的存在。在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1543年)中详尽地研究了这两种运动和它们的结果。 3.地球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从天极的位置和天球赤道与黄道交点的位置的变化观测出地球的这种运动。地球自转轴由於圆锥形的摆动(像陀螺的运动),每26000年旋转一周。这个现象称为岁差。公元前二世纪,依巴谷发现了天球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每年移动50″的现象。哥白尼确定了地球自转轴的圆锥形运动。牛顿(1687年)阐明了岁差是由於月亮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在非完全圆球形的地球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抵达地球北极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地球顶巅迎风飘扬。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向北极点发起的科学进军,沿途进行了冰雪、海洋、大气、环境和遥感应用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为科学研  相似文献   

5.
未来探测器     
当一个物体放旋转时,它就可能带上了电荷,或者形成微弱的电流,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如我们的栖息地地球,由于它质量大和它的自转速度快,在它的经度线上就形成了一条自东向西的电流,形成了南北磁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北极。我想对于这样大的质量球体,在它旋转时,它外部和内部的速度很大,这样对于一些围绕原子运动的电子,就会由于不断的运动,逐渐偏移开原子核,而聚集在这个球体的表面。由于地球的不断旋转,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微弱电流,进而产生磁场。在这样一个球上,所有的经度线都可看成一条条电流,进而我们只有感觉到南北极,而在地面和天空并…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球物理年是国际科学家在一定的时期里联合对地球物理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合作活动。这次国际地球物理年规定从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为观测时间,共18个月。重点观测地区为北极、赤道、南极、沿西经70度——80度、沿东经140度、沿东经10度等6个地区。观测的项目有气象学、冰川学和气候学、海洋学、地磁、极光和气辉、电离层、宇宙线、太阳活动、火箭和人造卫星、经度和纬度的测定、重力测定、地震学、两极地区的探勘、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14个项目。据最近的报导,参加的国家已经有六十多个。我国在这期间,要进行七个项目的观测,并且设置了100多个台站。  相似文献   

7.
社科文摘     
你知道天高地厚吗? 地有多厚?根据人造卫星测定,位于南美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是地壳最厚的地方,尽管其海拔只有6310米,但它靠近赤道,而地球赤道半径较之两极半径长约21公里,所以它距地心比世界第一峰的珠穆朗玛峰还多2公里。在南美洲海岸外的大西洋底,沿大西洋中脊一条从北向南的裂缝中,发现地壳最薄处为1.6公里。迄今,经过科学家计算,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如果从南极点挖一个洞,一直从北极点出来,那么这条隧道的总长度为1.27万公里。  相似文献   

8.
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南极和北极地区,海陆分布似乎恰恰相反。在南极区域,以极点为中心向外扩展的是南极洲大陆,大陆周围是洋面;相反,在北极区域,以极点为中心向外发射的是北冰洋洋面,洋面四周几乎全为陆地或岛屿所包围。如果比较南极洲和北冰洋的面积,两者竟然非常接近,前者为1425万平方千米,后者为1321万平方千米。若把南极洲大陆自东向西转动100经度,然后再将两极区重合在一起,不难发现,南极的陆区几乎正好填充了北极区的海域。据此,有人推测,在地球发展史上的某个阶段,似乎有某种宇宙压力施向北极一端,造成一块巨大…  相似文献   

9.
正在南来北往飞越数千公里的迁徙过程中,候鸟依靠太阳、星星的方位和地球的磁场来定位,但候鸟由东往西或由西往东的迁徙又是如何定位,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谜。德国奥登堡大学神经生物学家莫里斯特团队经过长期观察,首次找到了候鸟如何确定东西方位的答案:苇莺可通过感知地理北极与磁北极偏角来确定经度。  相似文献   

10.
最近,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地球学家巴伯预测,北极已存在100万年的冰盖,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加剧,大约6年后将消失。  相似文献   

11.
质疑太阳能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球上的万物,有了太阳才得以生存。地球环绕太阳旋转,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地球上各处接收的热量多少不一,地球因而有春夏秋冬之分,两极地区终年白雪皑皑,冰封千里,而赤道一带又截然不同,四季烈日炎炎。太阳究竟有多大能量? 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据科学家计算,太阳每秒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热量大约有3800万亿亿千瓦,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接收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约5×10~(-9)(即二十  相似文献   

12.
地球公转椭圆的,直径最长的一端是夏至,另一端为冬至,直径最短的两端,一端是春分,另一端是秋分,是乎,就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定格在椭圆椭圆的四个面上,可是,用椭圆轨道的方法来区分五带中的热带是无法区分的。地球公转轨是随圆就一定有可疑之处,只有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的,才能分赤道全年是热带。地球公转实际证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椭圆,而是圆形(或近似于圆形)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人类在公元4000多年前就发现了火星,但只是从19世纪以来才借助光学望远镜等手段基本上确定了火星的直径、体积、质量、轨道、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倾角等物理参数,并发现火星两极有白色极冠,类似于地球上冰雪封盖的南北极。而且,火星表面有暗色阴影,随季节而变化:春末夏初阴影开始扩大,向赤道方向推移;秋冬两季阴影缩小,变成黄褐色。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勒里用天文望远镜进一步观测发现,火星上有一密布的、规则的黑线,他称为“河渠”,并绘出火星河渠图。  相似文献   

14.
天下万象     
地震趣谈南北极从没发生过地震在地震史上,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还从未发生过任何级别的地震,这一奇异的地质现象一直是地质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美国的科学家经过30多年的观测研究认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据多年观测统计,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80%,且冰层厚度大。由于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融”状态,同时由于冰层面积大且份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缩,而这种冰层形成的巨大压力,与地层构造的挤压力达到了平衡,因而不会发生倾斜和弯曲,所以分…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自传轴与围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不是垂直的,有一个66.5度的倾角,在公转过程中这个角度始终不变。这样,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于是就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夏季时,北半球光照时间长,南半球就是冬季。  相似文献   

16.
山脊 《今日科苑》2012,(10):102-103
科学研究表明,人睡觉时应该采用头北脚南的朝向。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具有地磁场存在,地磁场的方向是南北向(分南极和北极),磁场具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人体内都含有这三种元素,尤其是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铁(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选择头北脚南的朝向入睡,可顺应地磁力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  相似文献   

17.
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远的地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动态     
正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5月28日凌晨3时02分,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控制大厅,当大屏幕上的数字突破100秒瞬间,所有人起立欢呼。基于40多年努力,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EAST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九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竭,排放无污染,被视为"终极能源"。  相似文献   

19.
一、熱帶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劃分标準如何?热带氣候有那些顯著的特色? 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是由於太陽光照射地面而得來的。由於地球是圓球體,所以陽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分佈很不均勻(圖1)。在赤道一帶,陽光幾乎終年垂直的照射地表面,地表面受到陽光的熱量最大。在兩極地方,陽光照射的情形與赤道一帶不同,這里太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春暧、夏热、秋凉、冬冷?原因就在于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即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成66°33′交角,地轴倾斜的方向在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所以太阳光直射点在一年中南北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