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第一位来华医药传教士伯驾在广州设立了眼科医局,在为中国民族施教行医的同时,传播基督教义,开创了医务传教的方法,并组织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务传教会———“中国医务传教会”。伯驾的医务传教活动,促进了广州的西医事业的兴起,也为美国政府侵略中国提供了服务。  相似文献   

2.
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0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其传教活动中,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民众对外来宗教的态度,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传教方法,即“医务传道”方法。传教士试图通过为一般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来扩大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基础。1838年成立的“中国医务传道会”,是具体推行这种传教方法的机构。从1830到1850年间。在它的组织和支持下,一些传教医生在各通商口岸分别开办了医疗机构,医治病人数十万。“ 医务传道”活动使基督教新教势力在中国的扩展获得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为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教事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导致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兴起。在西方传教士的不断努力下,一批中国教会医学院相继建立,这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现代医学得以巩固和发展,并逐渐取得中国人民的信任。华西协合大学(以下简称“华大”)的医牙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例子。  相似文献   

4.
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眼科医局,这便是存在了一百多年之久的著名教会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批美国新教传教士来华之后,在短短的十多年间,美国的传教事业即跃居西方各国之首位,美国传教士人数占西方来华传教士总数的三分之二上。因此,伯驾创办广州眼科医局之举,作为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初期活动之一,便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教传教士来华进行传教活动之初,为了克服中国社会的信仰阻力,乃援引了医疗、办学等手段以便广布福音。此时的传教活动,只是一个明显的借助手段,其真实的功用主要是为了吸引来自中国社会下层的信徒,后来传教事业的发展也证明这一手段的效用。但很有意味的是,这种传教手段与其传教事业本身的张力却也日渐凸显。对于传教士而言,其职业身份存在着某种角色上的紧张,在“职业传教士”与“文化传播者”之间日渐出现着明显的冲突,正是这种紧张与冲突逐渐导引着其传教手段与其宗教目的发生了背离,这种背离为中美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广泛进行传教活动,地处西北的甘肃也接受到来自西方的基督"福音"。但是,因为交通不便、语言障碍、民族宗教复杂、人口稀少、西方传教士活动局限等因素,甘肃的基督教传播缓慢、教徒数目少,并未像传教士们预想的那样,教会事业会一片繁盛。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框架,以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青州地区的活动为中心,梳理了西方医疗事业在该地区的早期发展历程。传教士以传教为源动力,将西方医疗体系以“创新”形式引进青州,推动了该地区医疗事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所展现出的宗教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能够主导医疗事业在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上的全方位创新。而医疗事业的创造性发展又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供给,并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末历局的开设及其组织编译《崇祯历书》和引进西方天文仪器,使中国的天文学走上了与世界天文学共同发展的道路。西方传教士也借进入历局参与修历的机会,得以深入宫廷传教,并使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事业在“南京教案”之后重新振兴。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前人未曾使用过的有关传记资料对中国内地会传教士马幕杰在中国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教活动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基督教宣传册和《蒙英词典》等编译情况作了首次比较全面的概述,对在中国新疆的内地会传教士的传教时间、经历做了一些新的界定,并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认为他们既有西方文化传播者的身份特征,同时又是符合西方殖民势力利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为西方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宗教,自唐朝开始,西方国家便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但基督教的传播在中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直到清末,基督教在中国才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契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依次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于1844年与1846年发布解禁上谕,基督教政策随之改变。凭借该政策,传教士终于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传教活动。中国大地,尤其是沿海五口岸,由于传教士的传教,近代医疗教育活动随之开展,但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民教冲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1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以降,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常抓不懈。其宣传形式包括娱活动、创立刊物、出版书籍、举行会议、组织参观、赠发征信录与会员名录等;其宣传内容包括阐述会的宗旨、重要性、劝人向善、普及疾病与医药卫生防护常识、各种灾害的救护措施、各种救护人员的感人事迹等。中国红十字会的宣传活动大大推动了红十字会的“拓分会”、“征会员”和“恤兵救灾”等各项工作的进行。民国初年中国红十字会的两次发展高潮,都与其宣传密不可分。中国红十字会的经费筹措有七个方面:一是一些团体的常年捐;二是会费;三是中央及地方政府拨款;四是官绅捐款;五是华侨捐款;六是外国红十字会捐款;七是宝塔捐。中国红十字会的经费筹措是和宣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费筹措需要宣传,宣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筹措经费。二的结合,不但推动着中国红十字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且还为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风尚。  相似文献   

12.
上海医界春秋社是我国近代中医史上著名的中医学术团体之一,先后创办了《医界春秋》、中国医药书局、中国制药社和上海国医讲习所,历时长达11年,是中医近代史上持续时间较长,活动范围较广,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中医社团。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中国医学教育包含现代医学(西医学)和传统医学(中医学)两方面的内容。中西医结合学,作为并列于西医学和中医学的一级学科,是医学教育的第三种形式,其专业教育已逐步形成基础到临床、实验到实践的科学体系和系统课程。在西医院校专业培养中,如何在教材、教法、教学内容等中融入中西医结合元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临床工作、融会贯通的优秀医疗人才?需要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摸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传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引入现代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医学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西医东渐之宁波华美医院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华美医院是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的教会医院,是美国浸礼会在宁波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基地。该院自创办以来积极适应中国国情与地方社会特点,同时得到了教会组织以及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成为近代宁波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医疗机构。不仅为提高近代宁波人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近代宁波人对西医乃至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一流专业建设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范化,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进而提出一流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要围绕《中西医结合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中软组织损伤问题,作初步研究。软组织损伤较常见,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明显,伤后粘连、瘢痕等后遗症也较少,疗程短,恢复快,是治疗软组织损作斩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忽视了民族利益,缺乏群众观念,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采取了“学术传教”的方式.他们在中国学者的合作下翻译了一批西学著作,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随之,包括杠杆、比重、流体等方面的西方力学知识比较系统地被介绍进来了.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西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在西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医知识,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中西互参,更全面的理解生命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在理论课上要着重指出...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探索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职教社成立后,即开始了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尝试与推广。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华职教社遇到了诸多困难,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主要表现在:多方宣传倡导,积极联络职业界,解决招生问题;积极聘请、培养补校教师,保证师资质量;根据学者需要选取、编制适用教材;多种途径防范、减少流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