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的“天人合一”观,内容是丰富的,但各家的观点又不尽相同:天人一体;天人感应;天人和谐……。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分析,除去糟粕,吸取精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这是自然主义和谐;尽心知性、与天地参这是伦理主义和谐;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这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政通人和,秩序井然,这是社会的和谐。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现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中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契合现代性反思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追求和谐的美学境界、倡导回归的追求路向构成了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现代性倡导,和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泛滥,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向自然的回归等理念无疑具有后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价值。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应该追溯到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近现代西方占主导的哲学思想是"天人二分"及"人类中心主义",这些哲学理念与现代科技进步相结合,强化了人们"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意识.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迫使人们通过深刻反思,认识到只有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才有可能使人类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我党在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深化认识的重大部署,是我党完成执政使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是"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天人观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对其做了丰富的阐述和讨论,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后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对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一和谐统一的关系作了重要的论述。在众多天人观的学说中,东汉时期的王符在儒、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从"元气论"思想出发,提出"人道曰为"这一新的命题,将人的天人观与自然、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中,使其达到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社会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观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持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论宇宙整体观,即所谓的"人天同构"、"人道与天道同理"、"人与天地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其生态伦理学意蕴可以归纳为:"和实生物"的普遍联系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论(道家)、"仁民爱物"的天人和谐论(儒家)以及"民胞物与"的终极价值论.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对于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保持自然界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效群 《红领巾》2004,(6):33-35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为核心,关注文学中的"人—地"及其关系。民族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风土民情的土壤,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发生发展的根基,也是其表征的对象。壮族始祖创生神话用周遭的自然意象来解释人类的发生、起源,传达了壮族人民之于自然的态度,其中"天、地、水"三界和谐的理念充分显示了壮民族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使得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今时代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 ,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注重内涵提升,质量优先。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包容不同学派,包容失误失败,包容后辈冒尖,包容人才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看考试分数;学校管理应着眼于教师的充分发展,而不是靠教师的苦干蛮干或者加班加点;学校建设应基于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眼前的或单一的“升学率”。校长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领导和管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意要,是社会赋予图书馆的新任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存在自身的环境与优势,但需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创建新的发展机制和环境,建立数字图书馆保障与服务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甘南藏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甘肃甘南藏族中小学为个案,探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甘南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论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学、音乐、美术、戏曲方面,还是在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和杰出的成就。这些既是甘南藏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与特色所在。也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对立”,党中央鲜明的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但在实践中,“庸俗发展观”也不时抬头。在剖析“庸俗发展观”错误实质的基础上,深入地论述了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发展是大学生以发展任务为目标导向的个体内在的、渐进式的成长过程,既应立足于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又须指向毕业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此外,大学生发展过程通常又是由外在的发展干预占主导地位到大学生能够自觉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将主要经历大学生发展干预和“要我发展”、自我发展意识形成和“我要发展”、主动参与发展实践和“我在发展”、发展能力形成和“我能发展”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当代发展观演进的生态文明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自“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自觉和深入,对发展观的研究已深化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新阶段。纵观当代发展观的演进及其价值取向,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生态文明转向之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深入研究和深刻领会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片面追求GDP数字和增长速度的偏向,给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亟需矫正。重速度轻质量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扭转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偏差、利益驱动、政府职能错位和政绩考评机制失当。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主要对策:真正转变发展观念,彻底摒弃唯GDP主义;调整利益格局,促进市场主体逐利行为相对合理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和考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